教会把圣伤视为对灵修深厚者的恩赐,好像基督曾经确实触及他们一样。怀疑者认为伤口可能是自残或医疗问题所造成的。
圣方济各的生活和愿景今日也具有现实意义,不仅为赤贫者的,也为整个人类大家庭的未来与福祉注入希望。诚如教宗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强调的,保护地球与社会正义紧密相连,必须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找出解决之道。
教宗指出,那是一场“失去亲人的灾难”,也令那些“被迫离开自己房舍、度疏散者生活的人心绪不安”。教宗没有忘记那个悲剧,也时常为他们祈祷。
护士说,需要告诉家人病者快要死了,这是一个令人痛苦的经历,因为他们很难接受天主对他们至亲的计划。」
最后,祂赶走诱惑者,对牠说,“去罢,撒殚!因为经上记载:‘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独事奉祂。’”教宗接着表示,耶稣没有与魔鬼对话,祂以天主圣言回答魔鬼。因此,“绝不能与魔鬼对话”。
因此,他们得到一个记号,就是教会对受苦者的温柔。教宗的关怀不仅如此,在得知马勒杰西尼神父遇害的消息后,立刻表达了他的关怀之情。
耶稣的公开生活始于在约但河受洗,洗者若翰的洗礼标志出受洗者“愿意悔改,为得罪之赦”。耶稣来到若翰那里为受他的洗,若翰有意阻止祂,但耶稣坚持,是为体现基督“与罪人同在”的明确意愿。
她常说,‘我们要习惯于被别人吞噬’,意思是说,要成为积极的存在,要随时准备好让他人来打扰我们,因为他人是基督,基督临在贫困者、青年、同会姐妹、近人,以及在那个时刻向你请求援助的人身上。
接着,教宗表示,有许多虚伪的偶像侮辱至高者的圣名:“权势与金钱的偶像凌驾于人性尊严之上;一个将目光转向别处的冷漠态度;利用宗教为权力服务的操控形式。但也包括忘记过去,为一切辩护的无知、愤怒和仇恨”。
因为给天主献礼时,只有献礼者自己受益,而济贫时,受礼者也同时获利;献礼能是一种自夸的机会;但是赈济穷人纯粹是一种爱德的善行。事实上,纵然在基督的筵席上满是金杯银盘,但若基督本人挨饿,那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