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痛挽长联,准确地表达出大家的心声:通五洲语文,交四海朋友,荣臻三德学品高;两袖清风眠主怀,一身正气传吾辈;树六合壮志,获七大神恩,名扬八荒声播远;九旬无私献教会,十万信友哭荫明。
这次的信并没有儿所期待预料的那样,给儿带来母亲病情稳定或好转的消息,却带着儿柔肠寸断的噩耗。妈妈,那个梦意味着什么呢?是儿日有所思的结果呢?还是妈妈因思念儿而给儿送来的信息呢?
在梵二以前,我的神学教授Hofinger就提议把春节向父母拜年的方式应用到信友由长兄基督率领着向天父顶礼朝拜。有的地方也有年节去旧迎新的宗教礼仪。
他将第一封信上网后旋即引起关注,一周内已有五千人次浏览,其他网页和网志亦引用该信,连非洲的媒体也跟进报道,忠告当地人千祈唔好带毒品嚟香港。
如今,信友都被称为基督的门徒或弟子,我觉得在信仰中用“门生”更恰当。因为,耶稣是门,我们跟祂一起同在祂所开创的国里——一个由祂的“门”所开创的空间。
天主教就是宗徒的教会,所以我们才要在《信经》中这样表达:“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这个信条非常重要!
但他不明白信仰天主就是信友的命,是信友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三个舅中,岁舅文化程度最低,吃的苦也最多。为了更好的谋生,岁舅学了一手木匠手艺,打家具做门窗样样在行。
非常喜欢圣经中罗马书中的:“我们既因信德成义,便是藉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天主和好了。藉着耶稣我们得因信德进入了现今所站立的这恩宠中,并因希望分享天主的光荣而欢跃。
刚回到酒店,神学院的修士来微信,问我在哪里,汕头的神父找你,加上黄主教手下的神父微信,他说他到处找我们,一出教堂,怎么人就不见了。我告诉他,我们想28日离开汕头,去梅州。
此言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