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正式研读圣经以前,我已经听爸爸讲了许多圣经上的故事:亚当厄娃吃命果的故事、加音杀亚伯尔的故事,诺厄方舟的故事,闪、含、耶斐特的故事,亚巴郎的故事,依撒格的故事,厄撒乌、雅各伯的故事,若瑟的故事,达味的故事
圣奥思定曾鼓励要用「心」去聆听(cordeaudire),不要靠外在的耳朵来聆听,但要以心神中的耳朵聆听:「你们的心不要在耳朵里,但耳朵要在心里。」1圣方济‧亚西西劝勉他的弟兄们要「在心中垂耳倾听。」
正如圣多玛斯(1225~1274)指出的:“真正的祈祷是生活在神的氛围中,生活在神的奥迹内。”
我们从三个方面默想今天的奥迹,(1)圣体圣事,(2)圣秩圣事,(3)普通司祭。
真正的穷人是谦卑的人,正如圣奥斯定主教所说:“穷人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富人则必须战胜他们的骄傲。因此,请听我说:你要清贫,要有德性,要谦虚”(《讲道集》,14,4)。
特利腾大公会议的改革、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现代化,都是神学精神对历史困境的回应和纠正。比如看旧约《圣经》中以色列出埃及大事件。从历史角度,可能是一群民族从埃及脱离并定居迦南的过程。
[Ibid.]从历史的经验来说,这种把欧洲文化强加诸于其他文化之上的做法在传教中并不成功,特别在面对强大,优越,和悠长的文化时。长达数世纪的中国礼仪之争(1630-1939)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刚才罗神父提到了特利腾大公会议的礼仪特色,还有各种使用本地语言的问题。基本上觉得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你也可以用拉丁文做梵二弥撒,也可以用中文做特利腾弥撒,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它本地化,也可以做不同尝试的。
会上未作任何决定,也未定出特别的方向,只愿尽力,能以最佳方式把两个议题,即忠于基督圣言与教会生活中的仁慈结合在一起,抱着善于理解的心态关注必须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
每年教宗都要提前发布四旬期文告,给普世教友以信仰指导;全国各教区、各堂区,主教、神父们都要大讲特讲怎样度好四旬期,甚至为教友们安排集体避静神工。究其中心内涵,都离不开四旬期的精神:克苦、斋戒、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