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习惯思维和清醒意识对灵异事件是排斥的,假如某个已经过世、日思夜想的亲人经常忽然地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你认为怎样?你能接受吗?你害怕吗?假如每次领圣体,圣体真的都变成了血和肉,你认为怎样?你敢领吗?
有意地调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怜悯之心;刻意地加深与亲人之间的沟通和感恩,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声谢谢;经常告诉自己,我是一个社会人,因此改善我所生活的空间就是我的责任。
她还说:“要使我们的每个亲人都能够认识主,这便是对天主最大的爱。”借着她热心的祈祷和行动,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奇效。 有一次,社区的一位患者到大医院看病,病没看好,反而有加重的迹象。
四位宣发初愿修女经过了六年的修会各阶段的培育,在父母、亲人及神父、教友的支持和关爱下,宣发了神圣的贞洁、神贫、服从三愿,成为主所特别祝圣的人。
孙神父在弥撒中讲道时对韩神父逝世表达了哀思,他说:“我们失去了一位亲人。”接着他劝勉教友们要珍惜生命,尊承主训,行善避恶,日进于德,随时准备好自己的灵魂,等候天主的召叫。
印度教徒通常在纪念亲人忌辰时,宴请亲人和邻居。达莫达兰解释:“宴请这里的人更有意义,而且他们会在祈祷中纪念我的兄弟。”若瑟说,他每天需要400美元来应付食物和药品的开支。
在里米尼大会期间,米利切维奇神父接受本新闻网采访,他说,“1993年,仅在一天之内,我就失去了8位亲人。
他们常为自己亲人的离世而哀伤,因为在他们的固有文化里,人们不相信死人的复活,亲人的去世意味着他们永远失去了自己的至爱。死亡的定律又不能逆转,他们非常担心死去的人不能见到那再来的基督。
其中一位老人对“信德”的记者说:这里虽然不是一个有血缘的家,但却给了我们一个老年人共同的家的温暖,我们虽不是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但我们在这里却感受到了胜似亲人的爱和关怀。
我们虽然不是他们的亲人,他们却总把我们视为亲人。孩子病了,我被捉去开车送他们去看医生,孩子功课不好,我又被抓去做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