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韩国教会正式往上海派神父,但是不能公开做弥撒,因为当时上海教区只有英文弥撒(巨鹿路君王堂),韩国信友团体要求有独立的韩语弥撒。
耶稣复活节,教宗本笃十六世于上午10点15分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复活节大礼弥撒。弥撒前,教宗举行复活仪式,揭开复活耶稣的圣像。弥撒中教宗发表了一篇讲道。
他加入唱经班、辅祭班,同神父接触较多,家里的人对神父很敬重,常请神父们到家里来,因此对神父留下深刻印象。陈忻德对圣堂里的事很有兴趣,回到家里模仿神父做弥撒、做追思礼等。他小学毕业后到徐汇公学就读。
正好梵二《司铎之培养法令》所指出的:“在大修院中所施于修生的完整教育,应指向一个目标,即按照耶稣基督乃导师、司祭与牧者的标准,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牧人。”
司铎的牧灵本分首推感恩祭和圣事,还要积极鼓励信友们参与一些虔敬的礼俗,更不断强调主日、瞻礼、告解等礼仪的义务,这种过度的关注往往导致人忽略实践而出现礼仪和生活的断层,因此“信仰和生活两张皮”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安德烈修女对信仰生活却非常严肃,她每天都会参加弥撒,天天拜圣体。她也兼顾教堂更衣所的清洁服务,几十年如一日,风雨不误。
此外,还有两位神父也将在祭台上被敬礼,一位是意大利人,另一位是法国人。
长达两小时的隆重感恩祭,在台北市田径场里举行,由全台七个教区九位主教及三百多位神父共祭,最后以派遣和点燃信德之光礼仪落幕。
教友因于分享了基督的司祭、先知、君王的职务,他们按其身份在教会中,世界上也执行着全体天主子民的使命:“宣讲福音,圣化人群。”
有一天他终于跨进了教堂大门,当看到神圣的教堂,看到祭台上的主耶稣好像在向他招手,他控制不住自己,双膝跪在天主台前……那个买鲜花的小姑娘成了他信仰的引路人,让他认识了两位热心教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