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病人当作基督一样看待,天黑还要早点到圣堂里督促、鼓励教友或孩子们读经、辅祭,自觉地担负起了教会礼仪这份担子。在场的各位都可以作证:孙老先生对待瘫痪在床的老伴始终不离不弃,照顾周到。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花梨岭教堂自恢复宗教活动后,教堂开办了利民诊所、便利店等,恢复了耕种,远近闻讯的部分教友也进堂,参与弥撒,教会的福传事业一时间蒸蒸日上,每年领洗人数达数百人;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圣堂里更是座无虚席
(拿过约书)让我翻翻看,找到了,找到了,上面这样写道:厄弗辣大白冷,你在犹大群邑中虽是最小,但是将由你为我生出一位统治以色列的人,他的来历源于亘古,远自永远的时代。
在381年的君士坦丁大公会议及431年的厄弗所大公会议重申耶稣基督的天主性。教会现在对耶稣的信仰是:一个位格,两个性体,人性及天主性结合成一个位格。当我们谈到天主子时,一定有一个相对于子的父。
保禄宗徒在厄弗所也行过同样的礼仪。他先给人授洗,然后,“给他们覆手,圣神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讲各种语言,也说先知话。”
圣经告诉我们的人类的原祖父母亚当和厄娃上魔鬼的当就是被蒙蔽而选择的假的“圣善”(创:3:9-15);这就是原罪。
旧约中,若苏厄将以色列人带到天主所预许的福地(苏5:9-12),象征着降生成人的主耶稣将天父的圣爱带给每一个人,带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生活境遇中。
这与天主教人在天堂里默观、赞美天主,分享其天主性近似。大乘佛教连魔鬼最后也会得救。天主教的教父奥力振也持此说,但后来被斥为异端,我认为此说和天主教的否定神学(伪狄奥尼修斯)应可以成为两教的沟通点。
有人形容默观祈祷“就像一颗有抗生素作用的胶囊,可以治愈人类处境里的心理毒素。”12所以,我们在祈祷中向天主说话,也尝试聆听天主。
教宗鼓励信友们在四旬期余下的日子里借着虔诚的祈祷反省四旬期的意义,和耶稣一起度过这旅程中的沙漠,教宗劝勉说:多听,聆听天主的声音,并和我们内在的诱惑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