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鸿升主教1946年2月14日出生于澳门,祖籍广东南海。于1958年进入澳门圣若瑟修院,于1964年完成中学课程后,继续在圣若瑟大修院攻读哲学。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撒撒修女用服侍穷人的方式度过她爱人的一生:德撒撒,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27岁成为天主教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1997年去世。
教宗明确提及福音中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绝非一个偶然。他提醒教会,绝不可遗弃病人是一道无上命令。撒玛黎雅人看到并深切关怀那个受伤的人,用自己的所有资源去帮助他。
信德网讯3月18日,桃红柳绿,春意盎然,苏州黎里古镇天主堂修缮、恢复一新,隆重庆祝主保——大圣若瑟瞻礼。
1808年5月8日,圣嘉诺撒玛大肋纳在意大利维罗纳创立了嘉诺撒仁爱女修会。她对天主充满热诚,渴望把全世界的人都燃烧起来。这一宏愿,终于在1860年由她的追随者实现。
——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小传冬青是圣诞节期间最受人们喜爱的植物。殊不知,有一种更加迷人且适合这个节日的植物,那就是格拉斯顿堡的荆棘(格拉斯顿堡位于英格兰西南)。
梵蒂冈电台/信德网讯 周三,2012年9月5日,是加尔各答真福德肋撒姆姆逝世第15个周年纪念日。
善心的撒玛黎雅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必须想方设法,尽其所能帮助周围的人们走出罪恶,来到耶稣跟前。
教宗从两段福音章节出发,阐述慈悲的意义:第一段是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第二段是纳因城的寡妇。慈善的撒玛黎雅人一看见路旁有个人被强盗打得半死不活,便对他动了怜悯的心,下马前去触摸他,照料他的伤口。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将於3月12日主日下午4点牧灵访问罗马西北郊的圣女玛大肋纳嘉诺撒堂区。这是个年轻且活泼的团体,1996年3月24日才举行首台弥撒;圣若望保禄二世曾於同年4月21日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