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说,你们若不自己谦卑像小孩子,绝不能进天国;你们要宽恕人,就必蒙饶恕。 耶稣是谦逊的人,他的真理叫人得自由,他却将自己的功绩归于万能的父。他说,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
弗兰克尔是其中一个被囚在集中营的人,他后来在其著作《追寻生命的意义》中描述到那些蜷缩一团像胎儿一般的人,他们最终因绝望而死去;然而,那些靠着强大宗教信仰的人,却能生存下去。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基督徒似乎很难免俗,为了满足虚荣心,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为了保住自己在教会某个领域的地位等各种原因,各种不真实的堆砌,各种凭空臆想的桥段,各种自命不凡的言论像疯草一样在信仰的园地恣意生长
但是可以有例外,像教宗庇护十一世于1937年用德语发表的通谕《在焦虑中》,此通谕由慕尼黑主教富尔哈柏笔录,并经梵蒂冈国务部长帕切里枢机主教修改,帕切里枢机就是后来的庇护十二世。
正是这个愁容像一团迷雾,遮盖了他们的眼睛,遮蔽了他们的心目,使他们不能认出与其同行的耶稣基督。失望使人萎缩自己的人生视野,只注视自己的困难。
入冬后的朔风像针一样刺在她脸上,冻得她瑟瑟发抖,穿着单薄的她在寒冷的天气里显得有点不能适应,但这绝不能改变她的出行计划。
相反的,我们的大祭司曾经像我们一样在各方面经历试探,只是他没有犯罪。
在过去我们对圣召的了解颇为“物质化”,意思就是我可以拥有它或失去它,像拥有一件东西般的去理解,但今天教会把圣召理解为互动和不断发展的人与神的关系,而在过程中发现到天主在那人身上的旨意。
因为他们没有由于苦难而一叶障目,像悲观主义者那样完全否定人生的意义,而是肯定了人的伟大与世间的美好——借着普罗米修斯所盗的火种,人类有能力创造福祉;并且这些福祉是如此的美好,以至惹起了神的嫉妒,而把灾难降到了人间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曾说:“至要莫如教子,至乐莫如读书”,古代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说:“子不教,父之过”,在家庭生活中,怎样才能在需要“点灯”的时候,不会像愚笨的童女一样,因为没有准备而手忙脚乱错过良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