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地付出,意味著承担起他人的痛苦,而不滑向冷漠的文化。」为「渴望尊严的地球」实践「新的社会正义」时,第四个基础是要以历史为鉴。
“先祖们的天主不断地开辟新的道路:一如祂曾把荒漠变成一条通往应许之地的路那样,现在祂想要带我们从怨恨和冷漠的干涸荒漠前往众所盼望的共融家园。
现在必须打破冷漠的怪圈,重新发现相遇和对话的美好。」彼此相遇意味着走向他人、敞开心胸、伸出友谊的手。教宗表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
这点具体落实在「神形哀矜上,秉持一种接纳且温和的生活风格,能表达关怀、怜悯和温柔,在丢弃文化和冷漠文化前逆流而行」。
对人生多一份关爱吧,那也是对自己的关爱;对世界不要太冷漠了,那殷红的血也许为你而流。对人生不要太物质化,那肯定不是衡量生命的尺度。
另有一些态度冷漠,满不在乎的政权,它们虽然对宗教不采取暴力的迫害,却使用一种在文化上有系统的冷嘲热骂来对付宗教。无论如何,在这样的政权里面,基本人权不受到尊重,对社会的和平共存产生严重的反效应。
比喻为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今日,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越来越明显,人与人之间那份情,越来越冷漠,我们时常听到亲兄弟姐妹分家产,或夫妻分手时那种无情的做法,令人不寒而栗,我们的社会已有够多无情的人存在,作为基督徒
心灵的「癞病」使我们对爱和怜悯无动于衷,借由自私、偏见、冷漠和不宽容的「坏疽」来摧毁我们。解药是什么?是爱天主和为近人奉献自己,不带恐惧和偏见,没有算计和利益的考量。
其二:冷漠阴沉的人。这种人看上去冷冰冰的,一副把一切世事都看透了的模样,说话时有气无力,行动也慢条斯理,没有一点儿生气。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宗教信仰里,对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失去了兴趣,让人总觉得怪怪的。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美好事物且存留下来,那只是因为在许多和不同的环境中,爱胜过了仇恨,关怀胜过了冷漠,慷慨胜过了自私”。这是教宗方济各9月12日下午在新加坡国家体育场主持弥撒时,表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