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堂信友热切期盼,注视着来自海门教区四个地区的青年教友将宗座遐福缓缓抬送至主教手中。在讲道中,大家一起回顾了狼山圣母朝圣地的历史和意义,献上了祈祷。
每天在一处朝圣地举行中文弥撒实在令我们每位团员万分感恩,我们的身心灵仿佛神魂超拔,在主的爱内,在共融中,在期盼中为祖国祈祷,深切地为中国教会祈祷。
令人欣慰的是,普世教会对信德年的期盼和响应也呈现出了一种积极热情的状态。
就像这样,基督信徒首先必须倾听,这个来自众多移民和难民们,求救的吶喊,因而他们必须以主动的投入的行动,助长希望的景像,而这个期盼将引出更开放的黎明和支持的社会。
1982年,66岁的母亲说她还有一个期盼了多年的梦想,就是去200里外的眉县十字山朝圣,因她体弱多病又有高血压,我们都劝她别去,但她却态度坚定地说:如果今年不去,可能我这辈子就再没有机会了。
我邀请大家同声吟唱这首圣歌:这圣歌是给每一个警醒守夜、期盼更美好的世界、谦逊尽责去照顾其他人的男女人士。光荣归于天主!
伯伯理解神父,回到了父母的身边,也就意味着回到了一个安心之所,在这里停留的是更多的期盼与祝福!
读完这篇文章,我忽然联想到马骏声神父在他所著的《神修学》中所提到的神修中立,而神修中立的核心就是内在的自由——不折不扣地全随天主的圣意:不拒不求,不惧怕,不拒绝,不期盼,不希望,
但是,无论我怎样对待他,他依然对我不离不弃,他那期盼的眼神,他那等待的痛苦,让我心疼心碎。透过天主对我的慈悲和宽恕,也让我感悟到: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如深蒙主恩的伯多禄、若望、玛窦、巴尔多禄茂等宗徒与主相遇蒙召的故事;期盼恩宠的匝凯、客纳罕妇人、耶里哥的瞎子、纳因城寡妇的独子、雅依洛的女儿、患血漏12年的女人、患病38年的瘫子、伯达尼的拉匝禄及其姐妹玛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