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在修和圣事的行动中,我们所获得的是得罪赦之恩,但这圣事本身亦是我们与天主、与教会、与人和好的标记。(来自天主教神学网)
主教也不应以强人的姿态出现,与人拉开距离和指挥别人可能看似舒服和得意洋洋,却不是福音精神。教宗最后叮嘱主教们要特别关怀家庭、青年、修生和穷人。
与人交往时先要微笑。因微笑是一张国际名片,它通往你见到的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但信仰不单单是一种寄托,真正的信仰是正视人生,积极进取,信心坚定,与神、与人共融,甘心为神为人而献身。他自信有神明的助佑,所以失败而不气馁,受苦而不畏缩,甚至失望而不绝望。
在这小小广场上,我们小小的举动让人与人疏离的世界里多一点爱,温暖了冷漠的心灵。“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天主父受赞美!愿充满仁慈的天父,给予各种鼓励的天主受颂扬!
耶稣基督的天主与人同行:感谢祂,才得以构建了爱的文明”。为此,教宗激励罗马和非洲大学生们“在教会和社会内努力实现智慧爱德,这是迎接当代历史的巨大挑战所必需的”。
‘……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7-8)。
试想,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与人交谈,而那人却心不在焉时,我们会作何感想?更何况,来到教堂我们面对的是在天大父,理应更谦卑地听从他的指引和教导。其实,在参与弥撒之前,作为基督徒,就应该有充分的准备。
我听见由宝座那里有一巨大声音说:这就是天主与人同在的帐幕,他要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要作他的人民,他亲自要‘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天主;他要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以后再也没有死亡
天父的圣言基督面向每一个人,寻求与人建立救恩对话。《默示录》中指出了基督对每个人的态度:看,我立在门口敲门,谁若听见我的声音而给我开门,我要进到他那,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