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有聚抱头痛哭,并强忍悲痛安慰病重的若瑟。3日,病情恶化,10点多,杨益存神父、甄亚飞修士(现为神父)和教友来到医院,此时有聚的眼睛已经看的很模糊了,但大脑还很清醒,他说:杨神父,你给我终傅吧。
圣母亭、圣心亭和若瑟亭前,一束束鲜花飘着幽香,一根根烛火轻轻摇曳,一队队信友在诵经、在歌唱……那些祈祷的男女老少,有的独自一人,有的夫妻同行,有的亲友结伴,有的组团前来。
现在的迁徙者与梅瑟时代的以色列人民一样,往往也是为逃离压迫、虐待、生活的不安全、歧视,以及因缺少发展机会而移居他国。
父亲若瑟,是祖父祖母所生13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位,于1938年2月11日生于江南阳澄湖边一条公教信友的连家渔船上。父亲的一生,历建政之变,罹短缺之苦。作为江南渔民的后代,父亲从小跟随祖父从事渔业生产。
然而,段主教所在教区——四川省万县教区(成立于上世纪30年代,且是当时的中国天主教教会中,少有的由中国人担任正权主教的教区之一),首任正权主教王方济主教,深感缺少牧灵人才,急召年轻的段神父回国
在以色列的盟约伦理中,这是严重违背《梅瑟法律》的行为,如《申命纪》15章所强调照顾弱小、年穷、寄居者、寡妇。灵修意义:这节经文是先知对社会罪的控诉。
在北京西什库堂的一次信仰生活分享会上,从宣武门堂前来朝圣的60多岁的王若望教友讲到自己继母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老王从小就淘气得出了格,经常有人找上门来告状,哥哥、姐姐劝告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
少年时期因受谦卑简朴的方济各会士影响立志修道,于三王来朝瞻礼后与家里人告别,前往方济各修院,穿上会服,系上神贫、贞洁、服从的腰带,并取会名比约。经过极艰苦的初学生活考验后,于1907年矢发大愿。
1940年献县大修院搬迁到景县,秋后入景县若石学院读神学。当时因日本入侵,陈修士从广平高曲老家到景县或河间,经常是徒步而行。在三、四百华里的行程中,常常要赤足淌水数十里。
(若一9)耶稣诞生在我们当中,祂是“天主-与-我们同在”。祂来,是为了陪伴我们日常的生活、为了与我们分享一切:喜乐与悲伤、希望与担忧。祂以婴儿的身分前来,手无寸铁,在寒冷中诞生,成为穷人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