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持忠在他母亲去世时,按照母亲的遗愿选择了天主教葬礼,而非儒家传统习俗。当地方官府得知此事后,国王盛怒。于是官府开始调查和审问尹持忠和他的表弟权尚然,要求他二人放弃信仰,并说出其他天主教徒的名字。
中国天主教最初音译“撒责尔铎德”,简称“铎德”,后来用儒家关于“施政教时振木铎以聚众”的说法,改为“司铎”。司铎的使命就是“宣布教化、往训万民,传扬救恩的喜讯。”每一位司铎,都要成为基督。
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
“当一对夫妇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一般都会判给父亲,这是一种源自儒家的做法”,这位宗教人士解释说。“如果再婚,新一任妻子对丈夫的孩子非常不好,他们会逃跑以避免遭受身心暴力”。
后来他明白,必须“呈现儒家文人的生活型态,穿他们的服装”,而且要研究他们的著作,在与中国社会的文化和习俗的对话中介绍基督信仰。利玛窦的科学造诣得以在众博学者当中引起兴趣和欣赏。
这就是儒家提倡的孝的核心表现,由此可见,祭祖是孝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伦理价值、社会价值和宗教价值。中国古代哲人荀子在解释祭礼时说,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他把多样性的世界文明从宗教的维度主要划分为七、八种文明:西方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日本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可能存在)。
不仅儒家倡导孝文化,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更是对儒家孝道伦理进行神学性补充。道教为进行孝道教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道与天道相感的价值理念。
墨子反对儒家,不承认和同之辨,而提出尚同之说。墨子有许多进步思想,但是尚同之说确是比和同之辨后退了一步了。儒家宣扬和的观念。《周易大传》提出太和观念,《彖说》: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在此基础上,儒家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规定了道德人格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慎独”。西方的苏格拉底也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