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兄在这件事上得到启发,深感有必要让明清时代460余位长眠地下的英魂,重新彰显于天下。当时正值“文革”后期,教堂被封,神父们集中劳动。
这种人的有限性与永久性企盼之间的差距,决定了人必须在现实存在基础上有所期盼,有所超越。布洛赫将人的本质界定为“希望的主体”。
正如达味圣王所描述的:“含泪播种的必含笑收割,他们边行边哭出去播种耕耘,他们载欣载奔回来背着麦捆”(咏126:5)。这也和人们常说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是一个道理。
我们也祈求童贞圣母玛利亚帮助我们获得这个恩典,她在福音中被称为有福的,因为她相信上主的话必定要实现。
这位教宗府的讲道神师引证了纽曼枢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评述,他这样写道:达尔文先生的理论无论对与否,却没有必要被当作无神论来看。这个理论只是提示了对天主先知先觉及全能更加宽广的思想。
如果怀著慈悲心肠进行对话,必能从更多观点重新诠释这种惨痛的历史,让圣神赐予的「先知与和平之恩」得以浮现。此外,教宗也强调,神学的使命在于跟随复活主耶稣,走到边缘地带,包括「思想的边缘地带」。
大公代表团向欧盟理事会呈交了书面声明,其中表示:“作为教会,我们必努力建设和平及款待的桥梁,推动公益的全球观,著眼于一个有人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的欧洲,让疆界内外享有和平,人权和团结互助得胜。”
教宗解释道,「耶稣先是把自己比拟成葡萄树、把我们比拟成枝条」,然后祂表明「那存留在祂内的,必结出果实」。而这果实就是爱。教宗说:「天主父的这份爱有如一条河川,流经圣子耶稣、穿过祂,抵达祂所创造的我们。
自己不孝敬父母,冷落、轻慢、甚至虐待父母的言行举止必会使自己的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最终“反映”在自己身上。
在巴西的贫困地区找到工作的机会特别稀缺,去修道必须得辞去稳定而有前途的工作。并且神学院的生活也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因为教会也很穷,神学院的修生得靠着捐款才能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