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给青少年留下的只是空白和创伤,情况有时也很严重。教宗指出:其实,儿童和少年偏离正道,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这欠缺造成的,他们缺乏每日生活的楷模和有权威性的向导,缺乏父亲的关怀,缺乏爱。
我们这代人,岁数大些的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中年人,成长于信仰的空白期;青少年则处于社会转型期,被世俗化的浪潮裹挟着。可以说在哪个年龄层都存在着信仰需要加深的问题。
每年暑假举办青少年学生信仰夏令营时配合做好防暑保健工作,还帮助一些山区、乡村教友解决住院难、手术难等问题,不定期地举办医疗保健、养生知识讲座,均受到信友们的欢迎。
他于二零零七年退休后,继续参与公益事业,包括推动青少年德育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及关注脊髓损伤人士等,对社会贡献良多。 这位前校监说:「开始时我觉得自己不堪当被表扬,若不是天主的恩赐,我也没这能力。
此外,工作小组建议教会团体加强青年培育,包括加强公教学校和堂区的延续培育,堂区可以为领坚振后的青少年成立信仰小团体,并推广有系统的再慕道培育。
通讯在圣堂派发外,亦会放置于邻近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部份商舖,供社区人士取阅。她继续表示,堂区通讯亦会上载于堂区网站。不少信徒会以电邮投稿,或反映对堂区的意见。
教宗这样解释对青年们的教育说:主要是协助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有尊重他人的深厚正义感,不以权势而以对善的内在见证、宽恕、修好来对付冲突,即使必须作出牺牲也在所不惜。
,既不像台湾到处随时可看到的佛教或道教的妈祖或众神出巡时敲锣打鼓,响彻云霄,电视台日日报道;又不如基督教会里牧师精彩生动的街头布道大会或电视台节目里讲道表演,怪不得台湾天主教徒人数越来越少,甚至还遭到青少年的排斥
一连六天的世青节同步活动由七月廿三日的开幕弥撒开始,内容包括「YouthNight(青年之夜)」、参观与体验活动,以及廿六至廿八日的营会,共有二百多位青少年参加,年龄介乎十二至卅五岁。
活动内容包括举行弥撒、分享圣经、教理讲授、学唱圣歌等,同时,他们还组织暑期青少年教理班,外出朝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