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一家副食品杂货商店,老板是位诙谐幽默人情味很浓的人,经常去那小店里买东西,来往间和老板也就成了熟人。每一次的货币商品交换,都是在开心愉悦的氛围下完成的。
没料到,一年后,由于年纪大,走路不稳,不小心在家摔倒了,伤了腰,从此瘫痪在床,不能自己翻身,时间久了身上长了褥疮,孟小花的爱心并没随着戚大姐的出院而停止,经常去她家帮忙翻身、给她按摩;褥疮溃烂严重时,小花又帮忙送进医院
他们在分享当中说:经常去养老院或者为孤寡残障和没有照顾的老人提供服务,为他们打扫卫生,拆洗被褥,洗头洗脚等,有的老人因此领洗入教;有的团体还举办多样化的老年活动,如体检、集体庆贺生日、聚餐、才艺表演等;
虽然自己常常去教堂读圣经,却没有真正地按主耶稣的话去实行,我感到十分懊悔。有人说过:“圣经最好的诠释莫过于做出良好的榜样”。
从此,常去四五十里远地的蔡家坡给母亲买菜,有时半夜起程买鲜菜奉母。后来,母生眼疾,听说太白山上的泉水能洗愈,杨杲冒着炎夏酷暑背母渡过渭河,长途跋涉,攀登太白山,为母治病。
它们属于我们,福传并不意味着远远地对其进行评判,也不是站在阳台上高声呼喊出耶稣的名字,而是走下来,到街头,去它生活的地方,经常去他受苦、工作、学习和反思的地方,居住在人们分享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的那十字路口
上海延吉街道党委书记严国山先生,上海昆明中学校领导一行,杨老师生前常去的杨浦区和平堂和圣心堂的教友代表们,曾经常探望杨老师的上海温州团体的黄人、薛纪福、徐民力,上海永年团体的李世彬、杨江龙等团体负责人前来参加追悼仪式
还有一件事,我时常去回忆,去回味,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那是在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全家被大热天“烧”得喘不过气来,妈妈看着饭后狼籍的桌子,正准备收拾时,我伸着懒腰说:“唉呀,睡觉起来再收拾吧!”
后来,我鼓励教友们常去看望他。某教友讲,他老婆又不信天主,而且性格古怪,我们无法去看他。我说,但他是教友,他信天主,就该去看望他呀!事后,我匆匆地离开那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堂口。
天主答应了我们的请求,2009年一位王修女来我们村服务,常去看望我父亲,慢慢地和他讲一些天主的道理,在修女的劝说下,父亲回头了,开始进堂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