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晶:我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我们的创始院长是前民政部王政耀司长,我非常荣幸担任这个环节的主持人,中国公益研究院业内知道的人都知道,它是平台性的角色,我们除了进行公益慈善方面的研究,教育培训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天主教在关爱麻风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失学儿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关报道和研究见诸媒体。但关爱跨地区婚姻中的外来媳妇,由于问题复杂,牵涉面广,调查难度大,鲜有学者研究。
中国社会现状会使人质疑中国人的素质差可能是人种的因素或民族劣根性。其实中国人并不比西方世界的人种差,今天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信仰的缺失!西方人之所以素质比较高,客观是基督信仰抵消了他们人性中的缺失等问题。
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城市的女性在教育方面基本上享有和男性同等的待遇。但在中国农村,女性仍遭受歧视。要提高中国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首先要提高她们的经济地位,提高她们的教育水平。
然而,今天世界上却流行着一些相反的思潮,说:宗教,特别是一神宗教,是导致世界上暴力与战争的原因;需要先将人类从宗教中释放出来,然后才能建造和平;一神思想,也就是对唯一神的信仰,是一种专横的思想,是造成不容忍的原因
曾经在民间流行的《莫生气》也是说:“为了小事发脾气,回想起来又何必。他人气我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生气百害无一利,气坏别人伤自己。气出病来自己医,花钱受罪人讽讥。”
我们常要“感谢主恩,勉行天路”;同时谨记:“祈望圣道流行中华大地,仰赖主名传播天国永生”。今天,与诸位一起分享这首《我知主掌管明天》的歌曲,因为“春秋冬夏,流水年华;默思圣恩,唤我奋发!”
我想到的是那些父母亲们,他们所注意的,首先不是自己,也不跟随流行一时的肤浅生活方式,反而借着爱和宽仁,以亲情关系经营他们的人生,向生命礼物的开放,并献身及致力于子女们的成长。
群体压力形成的“对与错的标准”就像海浪的泡沫,在流行的生活方式中带动人赞成或反对,欢呼或谩骂,没有对与错的观念。群体压力以人多势众、法不责众等借口而扭曲“对与错”,为了一点点利益而是非颠倒。
1990年退休后坚持为西安教区博爱园、西安慧灵智障人士工作站义务执教,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地区展览,曾获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中央电视台书画院成立十周年优秀辅导员教师奖、首届中国民族文艺领袖奖终身成就奖等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