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历史的学者比较少,而历史学者他的视角,跟搞宗教研究的人是不大一样的,如果只有宗教学者去记录,可能因为角度不一样,导致在历史学者看来可能不够详尽,有这个可能,所以建议记录采访一定也要有历史学者的参与才行。
听命至死的耶稣、承行主旨的圣母、不发一言的若瑟都是低调的榜样,是所有基督徒学习的楷模,这可能就是耶稣用芥子和酵母来比喻天国的目的之一吧。五、降落教宗方济各对芥子和酵母的比喻有一种独特的见解。
每逢节日,总堂胡庄的神父都会前来做弥撒、行圣事。这期间条件虽然艰苦,却是宗教气氛最浓的时期。有修士圣了神父,有多位女青年入了修会,还成立了乐队。同时也顶着重重压力,重修了山上的若瑟临时圣堂。
回首曾蒙老师教导之岁月,再回首容、音、行之记忆,常纪念,常回忆。怀念恩师,因为他“敬畏上主之人的精神必然常存,在上主回顾下,必蒙祝福”(德34:14)信天主承诺:“主人对他说:好!
渴望拥有的贪婪导致了暴力、渎职和死亡;为此,特别是在四旬期期间,教会要求信众行施舍,即分享。而对财富的崇拜不仅使人疏远他人,使人变得渺小、不幸福、被欺骗、使人迷惑且无法兑现所承诺的。
圣经中那位胎生的瞎子和我们众人有一样想法,他说:“我们晓得天主不俯听罪人,只俯听那恭敬天主,并承行祂旨意的人”(若9:31)!
开始的工作是收集一些旧衣服,和另外一个教友用车拉着送给“仁爱之家”(孤儿院)的孩子们,当他亲眼目睹这些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们的时候,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雷鸣远11岁那年,他的母亲带着弟弟雅德连和他去拜访仁爱会嘉美修女,在母亲和嘉美修女谈话时,另一位修女为了让雷鸣远和他弟弟不来回跑,就给他一本在中国殉道的圣人董文学的小册子。
的确,这样会因为扭曲与天主相关的真理,而造成悲剧性的结果:恐怖主义否认天主的存在,否认眷顾世人的天主临在于历史之中,狂热的基本教义派则破坏天主仁爱慈祥的容貎,代之以按自己形象所造的偶像。
愿仁爱与非暴力主导我们对待彼此的方式,不论是个人或在团体中或是在国际事务上。当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能够抗拒诱惑,不加报复时,他们就成为以非暴力缔造和平的最可靠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