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着那食物的力量走了四十昼夜,到达了天主的山——曷勒布。我们的人生也好像在旷野中行路,我们有圣体作饮食便不会因身体的软弱而失足陷入罪恶之中。
梅瑟并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也未意识到他已走近一块圣地,只是好奇地看到曷勒布山上荆棘丛中燃烧的火焰。博瓦蒂神父强调,具有先知幅度的圣召总是天主的一个启示,而非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
此外,巴格达举行的加色丁礼弥撒和在埃尔比勒举行的弥撒中,都散发了友爱讯息。亚巴郎和他后裔的希望,在弥撒中,在天主子耶稣内得以实现。
教宗提到莫洛凯岛癞病人使徒真福达米盎神父和为癞病患者努力不懈的拉乌尔‧福勒罗先生,并嘉许勉励从事协助癞病患的人士的慷慨与奉献精神。
加勒度是一位半生在教会中热心服务的弟兄。在44岁那年由于主的呼召他放下了外面的工作,到非洲沙漠去祈祷。从祈祷中他领悟了真实的“道路”,听见了“爱”的声音。
此外,教宗也祈愿在苏丹、萨赫勒地区、非洲之角、刚果民主共和国、莫桑比克,都能开启和平之路。愿基督之光也照耀移民和经济困顿的人,引领所有善心人士同舟共济,援助那些寻求更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家庭。
圣依勒内乌(Irenaeus)说过:“天主的荣耀就是人获得生命。”而耶稣在十字架上,正是以爱“高举”我们,使我们脱离罪恶与死亡。
德勒撒的故事:从极端贫困到机遇现在,34岁的姆尼亚潘达(TheresiaMnyampanda)是个改变和坚韧的典范。她曾在贫困中生活,如今拥有一家裁缝店,并雇用了十名女青年,其中五位是她亲自培训的。
(参看依11:10;52:15;哈2:3;希10:37)巴比伦消灭犹大国后,达味王室显然未能满全选民对救主默西亚的期待:国家不复在,王室无后继,一切都似乎落空了。
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做一个不为名、不为利,踏踏实实,无私奉献,名符其实的好神父或者好教友;才能让人们从我们的身上认出我们是基督的徒弟。国有国格,人有人格,教有教格(也就是教友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