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高高的牌坊入口,赫然见到一条粗白线横躺地上,写着北纬66度33分。原来这线正是北极圈的分界线,过了这线以北的地方便属于北极范围。不少人在此跳来跳去,在北极进进出出,到是有趣。
1668年,郑玛诺返回澳门,在大三巴神学院(其遗址即今之大三巴牌坊)温习中文,曾上书耶稣会亚洲区总会长,他认为“过去教会长期不让中国人担任神职,而只靠欧洲人前往传道,这对福音在中国传播很不利。”
佘山的圣母妈妈认了我这个女儿,望着山麓牌坊上“进教之佑”的横匾,我已下定了决心要领洗进教,到圣诞节,大家再分享我成为一名教友的喜悦吧!
据悉,三厂堂区除了此次恢复青龙港海星圣母像及海星圣母敬礼礼仪外,还计划根据历史上的青龙港海星圣母院外观,在堂院广场上兴建供奉青龙港海星圣母的牌坊龛亭一处,预估25万元,目前因资金不足尚在筹款中。
它的遗址,就是现在的“大三巴牌坊”。他在那里读书期间,著有诗集《三巴集》。他读完神学伦理学后,于1688年8月1日,由国籍罗文藻主教祝圣为司铎。晋铎后,吴渔山神父重回江南传教。
新教堂建筑由主教助理陆钇含先生设计,为简约巴洛克式,并按照沈主教对教会中国化思想的要求,融入中国传统格局内涵,以山门牌坊,前厅,大堂,后阁及钟楼五部分组成,将形成一套具有中国韵味的拜堂路线。
圣母堂的范围几乎占了半座西佘山,在山南麓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牌坊门,牌坊为中式五开门建筑,角上塑石狮,而坊上雕有西方宗教纹饰与文字,顶上正中立一尊圣母塑像,牌匾额书进教之佑,这就是圣母堂的山门。
那次去佘山,在“进教之佑”牌坊门楼南侧的小河浜中,停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江南渔船,有的渔船是摇橹百余里而来。我在父母的船上度过了整整三天两夜,吃住在船上。
另外,大三巴牌坊和耶稣会纪念广场属于文化遗址遗产。大三巴牌坊是原圣保禄教堂的遗址,有东方梵蒂冈之称,如今已是澳门的象征之一,也是访澳者的必到之地。
墓前石人、石兽、华表、牌坊等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又于墓前另置大石十字架一座,并附有拉丁文碑石。石坊正中额曰“文武元勋”,右曰“熙朝元辅”,左曰“王佑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