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东向西看:中国的思想比想象更包容收藏于上海中华艺术宫的当代画家李根之作《对话——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文化盟约》,再现400年前这对友人的亲密交往:摆放着地球仪和各式书籍的木桌两旁,身着儒服的利玛窦与官员着装的徐光启展开对话
——与高夏芳修女一席谈高夏芳修女,生于澳门,长于香港,在意大利受培育成为母佑会(慈幼女修会)修女,先后于意大利及德国攻读教育学及神学,获德国Münster大学神学博士学位
中学毕业后进修哲学与神学。此时神学院中气氛动荡不稳,大公会议后腐蚀性的激动更深刻影响着修士。
出生于1917年12月1日 原藉:乌盟察右后旗大六号镇 1932年-1937年在玫瑰营小修院、1937-1939在河北崇礼县小修院学习 1939-1942年在呼市读哲学 1942-1946年在大同读神学
2001年,沈智德神学毕业。走出修院的沈智德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说神学毕业后,我感觉没有方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沈智德有了想去天津进修音乐的想法,计划日后圣神父后也在这方面发展。
这次大会不仅富有特殊的神学价值,也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我们更加认识到主的教会在社会上见证福音的重要意义,以及促进社会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使命。“信德”从创办到今天,它走过了十五年的风雨历程。
不可忘记,原教旨主义和排除宗教的俗化思想是排拒合法多元主义和政教分离原则的投机和极端形式。
中国王朝的寿命以五百年为大寿,中国的思想之流以一千年为志期。这数千年的思想历程中,我们有过两次可以称得上是创造的时期。一次是西周盛世瓦解时的春秋战国,另一次就是在自信中改造外来宗教的禅宗运动。
但作为教会人士,指导和规范我们言行的首先应该是基督福音的教导和教会灵修思想的结晶,同时也是出于对社会公义的推动和优良传统的发扬。
耶稣来不为教授一套哲学,一种思想……他教授的是一条‘路’,要与他一起行走的路,在这条路上边走边学。是的,亲爱的弟兄们,这就是我们的喜悦:与耶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