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圣母山在参与北京教区6座圣堂的弥撒后,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圣堂内始终保持着安静十分有序,即使是参礼人数满满一堂,也没有窃窃私语的声音,他们看到陌生人就给予诚挚的微笑,以示欢迎与友好,无声却不失热情。
老神父友好地开口了,他慈祥地看着来访者,说:那我们就谈谈生活饮食吧!你早餐吃什么?吃饭。午餐呢?吃饭。晚餐呢?他不耐烦地回答:当然是三顿都吃喽。我再问你:你一天三餐都吃饭,吃不厌吗?当然吃不厌!
陈神父以提问、带领大家祈祷等方式一边抽丝剥茧,讲解主题,一边与观众互动,营造了友好默契的气氛。
找到了,就欢喜的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回到家里,请他的友好及邻人来,对他们说:你们与我一同欢乐吧!因为我那只遗失了的羊,又找到了。
我一向对人友好,总是会对每个人微笑或者打招呼,所以,我当时认为“微笑”对我来讲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毕业设计分配下来不久,在三月里一个干冷的早晨,我和丈夫带着最小的儿子去了麦当劳。
它不会停下来看看别人是否友好或敌对,而是主动地先去爱人。基督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死了。(参罗5:8)我们应该爱,因为天主先爱了我们。(若一4:19)我们也要这样先去爱人。
对于同行的外国人、外教人不能很好地投入他们的功课(我和另一人不想一连几小时站在圣殿里而四处乱跑),他们表现得十分通融、友好,倘你问及其中的学问,他们又会十分耐心地认真解说,不过从不主动问你来历和信念。
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都是中西方友好交往的先驱人物,他们为中欧文化的沟通和理解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这四幅画作,又参加过“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这样的国际盛会,其文献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
教宗本笃致辞时,首次以罗马主教的身分表达对犹太社群的友爱,同时普世教会在各地亦会对犹太社群友好。
悲悯,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人”字结构的相互支撑,有了悲悯之心,人与人之间才能多一些温暖与关爱;有了悲悯之心,国与国之间才能多一些和平与友好;有了悲悯之心,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看到一个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