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一旦堕落,社会生活就会蒙受严重的後果」,成了耶肋米亚先知所说的,「只顾私利,只知流无辜者的血,施行欺压和勒索」(耶廿二17)。教宗表明,「这种情况的改变无法单靠理论或是社会及政治改革。
(梵蒂冈电台讯)无家可归者冻死在罗马城,德肋撒姆姆的女儿们在也门被杀害,意大利火烧地(Terradeifuochi)居民癌症频发……。
相反地,耶稣在纳匝肋度过了30年的隐居生活後,来到约旦河,与祂的许多子民在一起,与罪人为伍。他不觉得难为情:祂与众人,与罪人一起在那里受洗。
天上居住着天主,祂曾如此近距离地启示自己,甚至取了人的面容,即纳匝肋的耶稣。天主始终与我们同在,我们要记住这句话:厄玛奴耳,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祂绝不离弃我们!
当天是圣女玛达肋纳瞻礼,教宗方济各不久前将这个纪念日提升为庆日。
圣德肋撒修女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就是这种冷漠的审视让婚姻和家庭缺少了亲情和温暖,进入冷战,进入分崩离析的危险境地。信仰生活也是如此,很多人很聪明,他们不断观望教会,观望天主,不远不近。
为此,教宗鼓励众人效法福音比喻中慈善的撒玛黎雅人,而非那两个不顾垂死伤患的司祭和肋未人(参阅:路十30-37)。「上主的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有提供救援的义务,但他们两人却绕开伤患,没有停下脚步」。
纳匝肋人耶稣在生活中常向相遇开放,这对他的使命产生了影响。先知说预言的时代结束後,犹太传统认为天主仍继续以极其谦卑的方式説话,例如透过儿童和群众的声音説话。
米凯利尼神父首先对照了耶稣在加里肋亚大博尔山祈祷和革责玛尼祈祷的区别。两个情况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相似之处:耶稣面临生命的危险。
先是参观教堂,听神父介绍,随后参观了雅松达修女(后来得知,这位修女已经被封为圣女)的故居,这是我听到的第二位修女的名字,我不禁想起我所知道的第一位修女——德肋撒姆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