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参与弥撒时,不是聆听某一位神父在讲道,而是“聆听主耶稣在对我讲道”;当我们与人来往时,不是遇到了某个人,而是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听到了主耶稣;当我们看电视或逛街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聆听主耶稣通过所发生的事件
这里有两层超出常理的事件,一个是门徒们说的加里肋亚话,而每个人听到的却是自己家乡的话;另一个是他们都明白门徒们在讲论天主的奇事。
相反,这两位宗徒的历史启发我们:他们愿意接受改变,面对各种事件、人们的相遇,以及团体的具体处境带来的挑战,并从在信仰内的弟兄姊妹的困惑与问题出发,探寻福传的新路径。
8.与天神搏斗的事件如何理解?答:“有一人前来与他搏斗”,此人是天主的使者(创32:25)。从教父传统与教义反思,这是一场象征性的属灵搏斗——雅各伯与天主面对面,透过搏斗体验救恩与赐福。
正由此,陆徵祥在1896年秋因驻伦敦公使馆事件而对孙中山的活动有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他在书中写到:这位革命领导人对西方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优劣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
关于去年九月份签署的主教任命临时性协议,为在中国的教会而言,它是一个具有历史重要性的教会事件。
教会呼吁尊重每个人不可被侵犯的人权及其全面发展,宣讲正义与友爱,这是团结合一的泉源。
他在血肉中行事,却不按照血肉交战(格后10:3),行事坦诚(格后3:12),不轻浮,也不按照情感冲动而定主意(格后1:17),处世不按本性的智慧,却本着天主的恩宠,本着由天主而来的纯与真诚(格后1:12),从不侵犯他人
装饰他们共餐宴台的洁净桌布具有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旧的事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新的父子关系的重建。第二个富有诗意的和解的例子是若瑟重归埃及时与兄弟们会面的故事(参见创世记50:15-21)。
疾病、失败、至爱者的去世或者一个不幸事件,最后都无法阻止我们获得内在幸福。只是我们必须对于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有正确的了解,我们应该把这一切看成是催迫我们奔向上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