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阅:若10:28;17:3)[1]今年四旬期,在禧年的恩宠下,我有一些反省,愿与各位来深思“一起在希望中同行”的意义,并发现天主的慈悲要我们个人及团体悔改所作的召叫。首先,是“同行”的意思。
它不仅仅是口头宣讲教义,更是一种生活的见证,一份爱的分享。基督徒的生命本身,就应该是一封活生生的书信,让未认识天主的人,从我们身上看到基督的临在。
在教宗方济各的《愿祢受赞颂》通谕颁布7周年之际,圣座促进人类整体发展部再次推动举行“愿祢受赞颂周”。全球许多地区和地方作出响应,在同一个时间举行这个活动。每个地区和地方
事后司机发了慈悲的心,将自己的存折到银行领了一万元,也用塑料袋包装,送到了医院,谎说是教授捡到的。后来教授知道了,否认这个事。这个年青人只得承认是自己捡到的。
原来我们人的生活,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因而疏忽了别人。现在我们换个立场来说:如果你变成跟你交往的朋友,当然他也跟你的想法一样,希望你了解他、喜欢他,甚至按照他的心意去做。
祂的全能是藉着爱、慈悲和宽恕彰显出来。天主用仅在表面上软弱,却充满耐心、温和及爱的举动显示,这才是真正的威能!这是天主的威能!这一威能必获胜!
因其人性的局限,也只能在他曾经生活的区域内访贫问苦、救死扶伤,以身作则地显示他无限的慈悲与大爱。并且经常告诫我们实践的重要性: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
基督徒并不远离尘世隐居,他能够在自己及周遭人的生活中觉察到邪恶、自私和罪过的记号,并且关怀受苦者、哭泣者、受排斥者,以及感到失望的人。与此同时,基督徒还学会了以复活的眼光、以复活基督的眼光阅读这一切。
耶稣一无所有,这倒不是因为祂过着贫穷的生活,而是因为祂不再有任何能保护自己的东西了。的确,若让我们仔细想想,便知道耶稣正是在这最後晚餐中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米凯利尼神父谈到最後晚餐中的杯爵。
十天里,我们每天五点半起床,六点早祷分享,七点吃饭,八点开始学习电子琴到中午,我们就会去圣母山前念慈悲串,然后吃午饭,午休,下午紧接着就是继续练琴,晚上吃完饭后练琴或者敬拜赞美,当十天过后我就发现那些天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