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二战结束时出现的人道需求,并向冲突中受害者提供援助。这是教宗庇护十二世于1951年12月12日创建国际明爱会时的主要目的。这个联合会的成员最初只有13个国家,现今已有162个国家。
梵蒂冈在一份探讨这些移民处境的新文件中说,他们是「地方教会的牧灵对象」。数十万亚洲劳工中,大部分是被雇用为家庭佣工的妇女。她们往往受到性侵犯、剥削和遭遇社会不公义的情况。
大会内容包括为本笃十六世祈祷;选择从言语到具体行动、从善意到现实过程,以应对跨宗教暴力和各宗教信徒对话的问题;以及将地区间的和平和公正再次纳入政治与社会的议程。
〔资料图片〕缅甸教会领袖敦促政府保护、促进并履行所有团体尤其少数社群的宗教权利。继针对近期在密铁拉及腊戌发生的反伊斯兰教暴力发声后,主教团亦罕有地发表公开声明,呼吁政府处理煽动暴力的宗教强硬派。
瑞士主教们在一个有关通告中,吁请信友慷慨解囊,支持教宗的爱德工作。主教们在通告中写说:“教宗一向保障各大洲天主教友间的友爱和共融。为了完成他的使命,他需要我们大家的协助。”
提比里讯息的力量在于邀请教会将灵修幅度置于家庭、社会及一切行动的中心。让内在生命‘灌溉’其所有的幅度,这就是这些‘只是基督徒’的隐修士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哈拉米略主教於1989年遭仇教者民族解放军(Eln)杀害,拉米雷斯神父於1948年在自由派与保守派的暴力冲突中被杀。40万人以舞蹈、歌声和112种当地原住民的彩旗迎接了教宗。
此国际日的目的在于吁请人们关注世界各地的儿童所遭受的痛苦,他们在身体、心灵和情感方面遭到虐待。
基督徒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尤其在中东国家受迫害、被歧视,成为暴力和虐待的受害者。根据统计,2014年有4千多名基督徒因此丧生。
我的心思特别转向那些世界上这么多冲突的受害者,首先,是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以及在乌克兰的冲突。愿复活的基督为那些地区饱受蹂躏的人民,开启一条和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