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我们所生活的全球化世界中,圣神如何在平信徒当中不断进行更新呢?答:第一条路仍然是典型的教会的道路,呼求圣神、默想受圣神启示的天主圣言、回到礼仪中,尤其是礼仪中呼求圣神的几个主要时刻。
教宗指出,当地堂区的主保正是维拉诺瓦的圣多默(ThomasofVillanova),这位奥斯定会士和主教拥有“穷人的慈父”这个称号。
我们的劳苦直达天父的心坎(参:咏一四一2;默八3-4)。教宗表示,必须战胜以随随便便的方式歇息的诱惑,好似歇息不是一件天主的事那样。我们不可陷入这诱惑当中。
原来这是一个生活放荡的罪妇,耶稣为挽救她,直接指明她的生活违反伦理道德:“你曾有过五个丈夫,而且现在你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由于隐私被揭露,那妇人非常震惊,进而改口尊耶稣为先知,并把话题转到宗教方面。
在今日世界中,世俗默西亚主义、平庸和相对主义,以及疑惑和僵硬滋长出的‘毁灭文化’和‘垃圾箱文化’似乎获胜,把每件看不顺眼或认为已没用的东西统统扔掉。
前者会在哀怨中度日,祝福在其每天愁眉苦脸的忧叹声中渐渐远去;后者则在赞美中生活,喜乐标志着天主的祝福常常在他家中。苦难会令人疲惫不堪,天主会怎样对待他疲惫的仆人?
玛窦在写这篇福音时距离耶稣的事迹已有很多年,他看到有那么多外邦人加入门徒的行列,回想起主耶稣的生活,意识到那些一开始是遥远的人现在成了近人,而不幸的是一些近人却显得那么疏离。
随后,教宗从福音出发,省思了耶稣在生活和使命的艰难时刻对天父的赞颂(参阅:玛十一)。当时,洗者若翰在监狱中疑惑耶稣是不是默西亚;耶稣在各村行了许多奇迹,却遇到敌意。
教宗引用《生活的基督》宗座劝谕,强调复活主基督能在我们每次跌倒时,扶我们重新站起来。教宗说:“当你因悲伤、怨恨、恐惧、疑惑或失败而感到衰老时,祂总是陪伴在旁,重新赐给你力量和希望。”
耶稣是属于全人类的,他是宇宙的君王,是救世主默西亚,救赎的对象是普世人类,我们自然也是天主所爱的儿女,自然也在救赎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