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抗战时期天主教和人道主义救援为例,利用当时能够看到公开的报纸、杂志报道的与天主教相关的一些抗战时期的人道主义救助例子,梳理了他们所做的一些贡献,提及了如何重新为它的形象正名的问题,还有重新评价传教士在近代以及现代中国历史和文化交流当中的积极作用
我想在本文中给大家讲一个在明国初年,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两位文化伟人相遇的故事;也许历史已经遗忘了它,让我们重拾这个美丽的故事。
意大利籍利玛窦神父(1552年-1610年),是有史以来中国和西方之间最杰出的文化交流的使者,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2010年5月11日是他逝世400周年纪念日。
徐光启是上海第一个教友,他是明末著名的士大夫,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我们的信仰受惠于他,直到今天。
这不只是天主教信仰的传播,更好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可惜因为礼仪之争,天主教在中国被禁。第四次是在中国饱受屈辱的鸦片战争前后。
当今世界称赞利玛窦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锋。当今教宗盛赞利玛窦是中国福传的典范。
作为国家宗教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您曾评价“这次论坛的背后不仅有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更有通览全球的世界性视野和融会东西方文明的广阔胸怀”。为什么这么说呢?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基督教在中国被接纳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基督教徒的人数增加了不少;在政治与法律层面,基督教属于官方认可的五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三自教会也是官方支持的教会
昔日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曾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那么,今日耶稣会出身的教宗方济各早已成为了“一带一路”上链接中西方的现代利玛窦。
昔日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曾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那么,今日耶稣会出身的教宗方济各早已成为了一带一路上链接中西方的现代利玛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