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后,笔者作为一名外语翻译,非常喜欢也多次陪伴外宾教友到佘山朝圣。为了培养华东六省一市的神父,1982年10月11日占地17亩的佘山修院正式开办。
改革开放初,由于教堂少,我们唐山周边的矿区、县区的教友,就都到西山堂区来赶瞻礼。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一位神父说,开幕式传达了全球华人的喜悦心情,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努力展现国力的骄傲心情,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的惊奇心情,参与奥运的祝福心情。
最使我们怀念的是金鲁贤主教(1916-2013):从改革开放以来,您把过去蹉跎的岁月都一一补回来,开放修院,引进和输送人才,成立图书馆、敬老院,培养修士、修女及祝圣神父,派送神父出国深造学习,帮助贫困者和患重病及绝症的教友
三原教区的兰哲一神父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位解放前出生、改革开放前晋铎的高龄神长中的一位,今年95岁。(另一位94岁,也来自陕西省,是周至教区的张雄风神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神职人员青黄不接,一些教区曾祝圣过近10位终身执事。如,邯郸教区改革开放后祝圣过5位终身执事。香港教区目前有24位终身执事在服务,正在接受培育的候选人有10位。
我衷心地感谢刘金栋、张秀梅这样千千万万默默无闻为主作证、无私奉献的教会脊梁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改革开放后今天的中国天主教会。
爷爷安葬后,父亲便把他生前留下的珍贵念珠挂在了家中的圣像前,此后,我们全家10多口人便一起聚在爷爷当时留下的那阴暗潮湿的土房里,日复一日地念经祈祷,直到改革开放后有了大教堂。
伴随着改革开放,各地教会也蓬勃发展起来,我们县城里的一座小教堂也开放了。记得那天听到这一消息后,母亲和胡奶奶高兴得又是哭又是笑,嘴里一个劲儿地说:这下可好了,这下可好了!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之风席卷神州大地,遍及城市农村,南星村这个小村子也呈现出前所未有之繁华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