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田地少,人口多,奶奶从六七岁时就开始干活儿。天资聪明的她,针线功夫特别好,直到80岁还能帮小孩做衣服做鞋。奶奶的童年正值战乱,四处逃荒要饭,居无定所。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他的信仰没有动摇;在误解和责难中,他坚持为光荣天主而工作;在长期病苦危难中也不失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敬爱的王神父离我们而去了,教会失去了一位好司铎,教友们失去了一位好师长。
这几位老人都是六七岁时进孤儿院的。入院后便进小学读书,所学科目与普通教育相近,只是4年初小增加了读经内容,2年高小则半工半读重视实践活动。学习时间是上午7-12时,下午1-6时。
据说是从中世纪开始(有说比中世纪还早),修士、修女们在繁忙的劳动之余,把新约中基督救世的事迹用花环连缀起来,在以后的岁月中,这些故事逐渐完善,花环也演变成为现今我们用的美丽且五光十色的念珠。
我的邻居是前几年新搬来的一对五六十岁的老年夫妻,男的姓黄,大家叫他黄师傅。他们是信天主的老教友,经常说起天主的事,而且为人忠厚肯帮助人,看来他们信天主的很善心。
这是给你写的第一封信,是一封还没写完的信,我将用一生的岁月来完成它!陈国瑞叩呈
在某一年的春节,老爷给所有子女每家赠送了一本《旧约全书》作为礼物,可父辈们当时还被历次运动的阴影笼罩着,而我们年轻一代全部接受了“无神论”,所以没人响应他,但我仍然愿听他讲圣经故事,以及他在苦难岁月中“
我偶尔回一两次家,邻居对我说:“总上那破学有什么用,你爹妈都五六十岁的人了,还要拼命挣钱供你上学,上下来大学又怎样,还不是不包分配。
9月24上午弥撒后,由郑家茂神父主持进行了简短的传教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随后从教堂广场出发开始西湖户外福传,近90位兄弟姐妹,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6-7岁,统一服装、徒步从教堂-青少年宫-断桥-白堤
记得小时候在贵州跟随着大人到郎岱的纳所(布依族名,汉语称为“毛口”)给老祖宗上坟,那时是文革后期,年仅十一二岁的我并不熟悉这个地方。听说曾祖父是从这里离开,逃难远走他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