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现在就要发生……荒野要成为道路,沙漠要变成河流……”(读经一)从基督徒的角度看,这许诺的“新事”最终是天主子的降生与救赎,使人类从罪恶奴役下解放出来,使死亡变为生命,凭的是逾越奥迹这超级新事
在这个7月,中国企业界发生了一件不算是大事的事,曾有“中国咨询业第一人”之称的麦肯锡北京公司董事长潘望博(TonyPerkins),离开了公司,到台湾传教去了。他要去三年。
悔改,对于重视“面子”超过一切事实的中国人而言,也是一件很难的事。除非不得已,一般人不会选择悔改,更不会公开悔罪。
宗徒还记载了一件丑闻,甚至触及到了基督徒团体最团结的时刻——“主的晚餐”,即感恩祭的庆祝:即使在那里,也存在分裂现象,有人借此机会吃喝,排除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格前11:18-22)。
斯塔利亚诺主教也告诫我们不要误解大赦,他说:“为了深入理解涉及灵性和信仰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做一些几乎带有魔法色彩的动作是不够的,比如跨圣门或做一件善事,就好像它们是机械的因果元素。
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说,只是穿了一件很旧的袍子,像一口被掏空的井。你眼里的火不是火,是那些曾燃烧过的名字——已烧成灰,又浮出海面。你不说话,不是因为谦卑,是因为话语都已被按在地上哭过了。
1946年9月成立时,第一任枢机主教田耕莘发表了《我对于教会出版事业的热望》(该文由方豪代拟),主旨谓教会应当跟上时代,时代是巨人,是洪流,个人被时代埋没是小事,但负有传教使命的教会因自己不努力被社会隔绝
他们提前实行了圣女小德兰的神婴小道,为爱天主,从小事做起,他们夫妇不愧为慈母圣教会之模范,效仿圣家之楷模。
下班回家的路上,我们就可以这样祈祷,主啊,求你帮助我做一个仆人,回到家里不是准备接受服侍,而是即将开始服侍,服侍我的家人,求你帮助我不把工作当中的疲累、沮丧、自怜、自义带进家门,免得一回家就被一点小事激怒
我们中的有些人经受了更大的苦痛:有些人几乎每天都遭受挫败、失败失利与不成功,而有时甚至只是一些小事也无法正常进行。而我们如何去应对?面对痛苦我们逃跑吗?辞职或是绝望吗?亦或是勇敢地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