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指出,在朝向基督复活道路上行走有两个过程,首先是“从灰烬走向生命,从脆弱的人性走向使我们痊愈的耶稣的人性”;其次,“不再走上从生命回到灰烬的行程”。
然而,我们的本性都背负着原罪的伤痕(后果),让我们有倾向于恶的人性,导致容易犯罪。“于是人在自身内便遭到分裂。人整个生活,无论是个人的或集体的,便形成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戏居性的战斗。”
除了许多人性上和超性上的素养外,他更拥有杰出的灵修和神秘的感性。只要留意他祈祷时的神情,就一目了然:祈祷时,他完全沉浸在天主内,好像其它的一切都不存在一样”。
教宗方济各题为《祂爱了我们》的第四道通谕以这句话开始,专门论述耶稣基督圣心在人性和神性上的爱。
这并不总是软弱的表现;它可能是一种人性的深层行为。我们习惯于认为大声哭喊是某种应该被压制的混乱行为。然而,福音赋予我们哭喊极高的价值,提醒我们它可以是祈祷、抗议、渴望或交托。
二十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圣十字架本笃德肋撒(SaintTeresaBenedictaoftheCross),原名埃迪特·施泰因(EdithStein),曾深究人性奥秘,提醒我们这种不断对圆满之求索的动力
这种选民的情结往往源自权力欲。这是福音中愚蠢富人的疾病,他以为自己能永世长存(参:路十二13-21);这也是那些将自己当作主人的人的疾病,他们觉得自己高于众人,而不是服事众人。
课程涉及内容包括:如何正确行使修和圣事,修和圣事的教会法、伦理、礼仪牧灵的层面,忏悔者的义务与权力、伦理与遗传学。参加课程的人士将於3月12日蒙教宗方济各接见。
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权力更迭之际,科学再度被打入冷宫,不但书的后半部分迟迟不能翻译,就连他已经译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发行。
我们倾向于追求自我的道路——财富、权力和地位。可是,这位伟大的主总是忠信的,当我们在信仰生活中丢失了,他召唤着我们的名字——经常通过生活中的挣扎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