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人性和基督信仰成长与成熟的康庄大道。我们通过与父母、手足、同学、老师、朋友、同事等人的关系,学会了大部分的人格特质。”
波切利则说:“希望确实能在所有人心中传播伟大的人性和友爱观念。”(原载:梵蒂冈新闻网)
这样的盲点,不外是因为人性的狭隘、自私、虚伪和对天主、教会及世界的本质理解错误而导致的。
在那次的抗震救灾中,人性的回归确实于伤痛中给人以慰藉。虽然身处物欲社会,功利的追逐,已让不少人的心变得坚硬冷漠,但地震后人们的守望相助生死不弃表明,人性终究是永远都无法泯灭的。
事实上,这样的选择乃是天主圣神的恩赐,如果仅从人性的观点来看,这样的选择当然是无从了解。现代的人都希望富有,都希望享受各种自由,他们都迷于消费主义的思想,渴望立刻拥有一切。
同样在《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中,面貌丑陋的男主人公卡席莫多那种超越爱情之上的壮举,更是对善良、仁爱的人性的有力诠释,使典型人物达到真正永垂不朽的效果。
难为司铎之一:感情人的感情不是说抛下就能抛下的,不说根植于人性中的七情六欲,单是血肉、乡梓亲情,就能让人魂牵梦萦,欲割而难舍的。
是因天主教神修的前提和基础,是要人忘记自己,凭空抛却人性。与基督信仰着眼生之前、死之后不同,佛教则立足于生死之间,并不探究生之起源和死之去向。佛法教人活于当下,是一种教授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
就是这位圣言-理性,一次而永远的取了可朽的人性,完全分享了人性的软弱,同时也彰显了他恩宠的无限力量”。
教会的观点是:依照人性通则,亡者不能来到人间,虽然不排除例外的可能。人性通则就是指人的一切认识经由感官开始;亡者没有感官,就不能有新的认识,也就不会来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