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欧洲人对中国地图的兴趣又与对中国宗教、道德、历史、政治、文学、艺术等内容的兴趣有重大区别——欧洲人关注后者是冀望于借鉴中国文化救治自身弊端,对前者的兴趣却大体属于近代早期欧洲人在世界大探险背景下对异域地图之普遍兴趣的一部分
隐修院和默观团体能够彼此会晤,或者以不同的方式相联系,为交流祈祷生活的经验,以及如何与整个教会在共融中成长,如何支持受迫害的基督徒,如何接纳和陪伴那些强烈寻求灵修生活的人,他们需要道德和物质上的支持。
隐修院和默观团体能够彼此会晤,或者以不同的方式相联系,为交流祈祷生活的经验,以及如何与整个教会在共融中成长,如何支持受迫害的基督徒,如何接纳和陪伴那些强烈寻求灵修生活的人,他们需要道德和物质上的支持。
这揭示了他的道德高度,他的友善能够消除对手的敌对情绪。大家还可以看到,当教宗受到批评时,无需我们去捍卫他或去攻击他的批评者,因为在他们之间敞开的是一扇通向对话的大门。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汪精卫大骂耶稣,陈独秀却认为耶稣的道德精神可以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从五四到文革以后,弗洛伊德和尼采之类的学说流行,也助长了这样一种偏激的对宗教信仰的否定。
人应该遵守天主为人所定的道德准则(即天主固有的无限光荣。人是天主按照天主的形象和模样而受造的(创1:27)。
在他身边是亚里斯多德,这个年轻人的目光转向柏拉图,右臂向前伸展,左手握有《尼各马可伦理学》,这部关于道德的作品成为人类美善的基础。
对婚姻当事人来说,“买”与“领”有着严格的道德甚至法律区分,被买卖(拐骗)的女性多来自贫困地区,文化程度低,离开原生家庭之后难以联系家人;而领来的媳妇,属于明媒正娶,出嫁后与娘家保持来往。
(61)现代人的意义危机、西方社会及其结构的经济和道德危机,并非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临时现象,但是这些却勾划出了重要的历史时刻。
风俗习惯、思想方法、饮食服装、住房旅行,人伦道德,哪一样不是向外国学习呢?中国的文化:诸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在今日的中国还能看到吗?能行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