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就您看来,在基督徒家庭今天能给教会和缺乏信仰经验者的贡献中,哪个贡献最为强而有力又新颖独特?答:我相信,家庭今天要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他们身上并不缺乏对教会的关心和热诚。他们会因为教区为他们付出很多而感恩,也会因自己信仰不够坚定而流泪,更会为了教会的福传而祈祷。至少在那几天,我从他们身上并没有看到教会的没落,而是看到了希望。
很多人都因为对耶稣缺乏信念而在失望中煎熬,更因为没有听到福音所带来的希望,而每天背负着沉重的担子艰难度日。
尤其弥撒、布道、咏唱时,没有这些设备,就不易激发教友的宗教热情,因为缺乏气氛。那么,把钱往这上面花一点,是很值得的,不是浪费;而且还要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现代的人,不论老少,都有这种欣赏的需求。
事实上,多数人不是不理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是缺乏一个“逼”字。就像那位用废纸花了很长时间练字没有长进的人,其原因是不能珍惜一张张草纸,延误了把字写得更好的时机。
这也是信德文化研究所从1991年筹办以来对国内学术界一直感叹教会缺乏研究人才的回应。我相信国内宗教团体都会逐步腾出人手,下大力气培养专业人才。
于是我马上开始在网上搜集疫情用品,同时一些教友们也热心帮忙购买,此时,这些物资已经缺乏,非常难买,即使买到,也不知道能否寄出,中方能否收到。但无论怎样,我们还是想试试,切愿为疫情中的同胞们尽一份力。
「然而,我们切莫缺乏信德、不知感恩:过去十几年,在医治数百年及千年的创伤方面,已取得了多项进展」。
“不及”者时间精力不多,又无稳定灵修方法;“过之”者则贪多,各种方法各种敬礼都参与,然而缺乏专注,难以生根。
不仅如此,卡恰总主教还指出,「失业、缺乏机会和社会保护不足,都是促成贫穷、极不平等和排斥现象的因素」。那么,该怎么办呢?总主教表明,首要之务是教育,「它是帮助家庭和团体跳出贫困循环的催化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