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节祭奠先人,寄托对逝去的先人的哀思,是人之常情。祭祖这一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是,传统的清明祭祖形式却不好,与人们的时代不相符合,同人们倡导的四个文明不合拍。一是违背环保的理念。
然而,天主把自己的期待寄托于按祂的肖像和模样受造的人类,祂在等待。天主在等待。祂如此长久地等待着,似乎到了某个时候祂应放弃。然而,祂不能放弃,祂不能否认自己(参:弟后二13)。
南京市佛教协会主办的中、日、韩佛教界纪念活动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行,三国法师参加公祭仪式,举行世界和平法会,开展烛光祭和守灵活动等,寄托哀思,祈祷和平。南京市道教界在天后宫举行死难同胞超拔公祭仪式。
人们焚香跪拜、磕头祈愿,虽然本末倒置,但这是有缘由的,也是有寄托的。总不能必死无疑,就连止痛也被禁止。倘若这样做,就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残忍。信仰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的确只是安慰剂,是止疼片,但它却十分必要。
在富裕的农村里,信教成为富裕农民的重要文化生活和精神寄托。一位女大学生这样说:“作为教徒,我对主耶稣所讲得一切深信不疑,到了我们这个知识层次,信教主要是一种精神追求。
“娃儿一定想奶奶,会扑倒俺怀里来的…… 在天堂上,俺也要娃儿好好读书学习,做乖孩子……”姚奶奶这样寄托她的哀思。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九岁那年,父亲因车祸永远离开了他们,很自然地,母亲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杨家坪的教堂虽然不及地处闹市的教堂宏伟华丽,但在当年交通非常闭塞的条件下,一砖一瓦地搭建这个寄托心灵的巨大建筑,其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春节在农历中是岁首,是辞旧迎新,寄托希望的日子。古代的皇帝要在这天拜天,以感恩祈福。民间则有祭祖传统,以慎终追远。所谓官有朝贺,私有祭享。
是阳光,我们才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才会有憧憬、有理想、有梦想、有生命的寄托,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