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的意义在于「最卑微贫困的人懂得接纳道成肉身的事件」,乞丐的小塑像也蕴涵这个用意。「穷人反而在这奥迹中占了优先地位,他们通常最能察觉到天主临在于我们中间」。
在人性方面,他非常谦逊,善待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时常分享艰辛与不被了解的困境,同时他又是个勇敢的人,在捍卫最贫困者和被边缘化的人的权利时,他对国家机构负责人的要求很高。
通常,同饥饿做斗争、抵制非正义等,越来越多地替代了宣讲福音和传教服务的基督信仰特征。更有甚者,有时被贯以宗教相对主义(“所有的宗教最终都是一样的”)。
叙利亚、科普特和亚美尼亚这些地方文化的兴起,激起潮流,抵制占主导地位的外来文化,即希腊文化。
尤其现在,教会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急需有为福音作见证的牧者,以抵制这个时代思潮中的霸权,坚定地从信仰出发去生活和思考。
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一个人的意志是坚强的,但人性是软弱的,尽管在晋铎礼仪中他们曾经斩钉截铁地发了服从和贞洁的美好誓愿,但由于抵制不了三仇(魔鬼,世俗,肉身)的诱惑,跌倒的事情还是要无情的发生。
教宗对司铎们写道:「愿这些子民教导我们牧者以温良和怜悯、以谦逊和仁爱来塑造并锻炼自己的内心,坚忍不拔,团结一心,耐心十足,勇敢大胆,绝不冷眼旁观,却抵制并揭穿各种怀疑论和宿命论。」
在中国,天主教会的修女们在灾区、在老人院、在孤儿院、在麻风病院,以各种方式默默地从事服务工作,为无数的贫困者、残疾者、艾滋感染者、孤儿、麻风病患者以及孤寡老人带去慰藉与呵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替,18世纪前后,广袤无垠的敕勒川大草原吸引了成群结队从山西、陕西、河北等地走西口的贫困农民来此谋生。时值当时政府允许放地招垦。
德兰是在20世纪的印度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民贫困,而且有种姓制度的社会中实现她的理想。她寻找被社会抛弃的,被贫富悬殊隔离而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那些人看不到任何希望,只是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