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与隐修士典范圣沙宝尔一起祈祷,黎巴嫩统一的象征
2019-05-18

根据作者的说法,这本书探讨了该位黎巴嫩隐修神父的灵修之路,他出生于1828年并于1898年圣诞节前夕去世。

印尼:首都教会学校学生著书分享信仰经验
2007-03-03

每册售价为两至三万盾(约二至三美元),一成收益归作者所有。该校老师路济亚.普亚斯图蒂(LuciaPujiastuti)说,老师并没有帮助学生写作,她们利用课余时间创作。

学习如何数算你们的日子
2007-02-28

圣咏作者说:“学习如何数算你们的日子。”祈祷让我们进入永恒,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生命不过是瞬息,一个过渡的时刻。”——这是引用小德兰所说的。了解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以便眼看着天国,好好地活出现世。

罗马:教宗指出天主始终与我们很接近,即便是在痛苦时刻也要祈祷
2011-09-08

然而,作者没有仅停留在此,而是与生命的天主保持稳固的关系,首先求助于天主。但敌人却要破坏他与天主的这种关系、让他丧失信德。敌人诱惑他、攻击他的灵魂深处:让他丧失信仰、丧失对天主的信心。

司铎对天主的服从和对人类的同情,将光带到世界
2010-04-01

在旧约中默西亚被看作是享有王位的人,而希伯来书的作者却写了圣咏110篇上的这句话:“你照默基瑟德的品位,永做司祭!”并将它写入书信,为整篇圣经注入新光。

读杨绛奶奶的《走在人生边上》
2009-02-11

  最近读了一本96岁老人写的书——《走在人生边上》,作者是钱钟书的老伴杨绛。老奶奶今年应该97岁了,不知她身体是否安康?!在这个年龄仍然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真是令人钦佩。

第七届信德之友分享交流会与会者感言(部分)
2010-12-13

现在教会媒体的产业链上,不缺作者,也不缺读者,只要大家都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完全可以令媒体进行良性循环,报刊的繁荣必会注入新的内容,新的内容必会给予读者新的认知,新的信仰认知必会带动福传事业蒸蒸日上。

身份、信仰与慈善事业——《魏特琳日记》一个角度的解读简记 | Identities , Faith And Philanthropies—One Abbreviated Record of Jinling Diary In A New Point
2014-10-29

本文从身份、信仰与慈善事业的特定角度,既解读该日记文本的客体内容,也藉以反观日记作者的主体情状,从两者结合上探析魏特琳的宗教精神与慈善情怀,体察她和她的日记作品所蕴蓄的宗教与世俗双重境界的微妙关系。

三代人的《信德》情
2013-11-27

有时候跟作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也会一起讨论,然后拿出自己的意见发给“信德”。时间长了,积累了很多教会知识,信仰也得到了深化,“信德”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法国政府学校 百年来首度增设“宗教知识”科目
2002-05-15

《十字报》称:“委员会报告的作者认为,谈论宗教可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一口新鲜空气,有助他们了解社群与国际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