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零星摆着几个水缸,靠近房屋的院角处是泥砌的灶房,墙壁斑斑驳驳,被烟熏黑的看不出原来的泥土色,纸糊的窗户上挂着农用的炊具。 一个很恬静的小姑娘和一个头发花白有点凌乱的老人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教会需要在基督内做处出见证,以建设一个“正义与团结”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所有的人类都可以像兄弟姊妹一样的生活”,这个公共利益也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富人与大部分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所期望的。
山路每个拐角处的苦路亭,都供有耶稣受难浮雕。我随着朋友走到亭子前,肃立,深深地鞠躬,再缓缓地前行。有约三四十人的一群教友,边行边跪在倾斜的石阶两旁,高声祈祷。
细听之下,传来隐隐的琴声,教堂里修女正在教小班的孩子们唱圣歌,在修女的带领下,中班的孩子们正在院子里分两处做游戏。东侧二楼上的教室里,又传出大班孩子们读教理的整齐的童声。这样美好的场景真是难得一见。
店主们都感到十分诧异,私下说:‘在这处附近有一位身材瘦弱、衣冠不整,身无分文的本堂神父,却时常为他的教堂要买到最好的东西!’
该学院是三所中国天主教教会大学之一,他说:这项研究为全面了解二十世纪在华传教事业特别重要,但由于中文资料的缺乏,至今没有一本专著,于是我以法文档案为主,辅之少有的中文资料,完成了510页的论文,为这段历史填补了空白
本书的资料来自波兰慈悲之母女修会的珍贵档案,包括圣女的日记和书信等。
刚开始,教堂敞开大门都没有人敢进,为此我们设了咨询处,大门写上了字——“你来看看”,就有人进来了。当初王双魁修士建议在堂院的大门上写字,写什么呢?写“参观”,不好。我们决定用圣经上的话“你来看看”。
趁中午人们都在家休息,爸爸领着爷爷就挨家挨户地走,邻居们就给上几碗小麦,剩下的我们家处理了,当然不是几碗小麦就能解决的。算起来那年堂里的收入还不错。小事见人心。
与一般乡村里遍布的红色砖瓦房不同,二十四顷地村内,四处都是整齐划一的灰墙平房,每间房正面房顶处三角尖的设计更是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