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哥的葬礼弥撒中,堂里很多教友,特别是福传组和北京教区神学班的100多名教友,包括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赶来为他送行,献上他们深深的哀思和祈祷,令我十分感动。
周围十里八乡,她走到哪都能遇见当年她帮助过的人,跟她亲切地打招呼。有时候买菜,人家硬是不要钱。连跟母亲一块儿的小孙女都感叹:“奶奶,你的人缘儿可真好啊!”母亲的一生,是奉献教会,光荣天主的一生。
正如若望二十三世当选教宗时一样,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一位将近八十岁高龄的老人,竟成为极富改革精神的伟大教宗,甚至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
“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舅父说:“泾川到西峰市是广褒无垠的董志塬,通乡汽车少,全靠步行。”我忽然记起,大舅父不会骑自行车——年轻时没有自行车,等有了自行车早已过了学车的年龄。
好好领悟真福八端吧!如果你按之实行了,一定会得到的。如果你按之实行了,才会明白为什么我说圣人才是幸福的。
特别是他们也建有一支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八十人管弦乐队。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教友,举办起圣乐交响音乐会毫不逊色。
首先是「跟随的恩宠」:群众寻找耶稣,跟随祂,等著聆听祂的教导(参阅:路四42、十四25、八42-45、五15)。相反地,门徒则打算遣散群众,有时「几乎态度残忍」。
耶稣终其一生,从降生成人到祂的公开生活都是与这些穷人为伍,甚至连枕头的地方也没有(玛八20)。接着,神父谈到耶稣在苦难中很少被提及,却极富意义的一个细节。
接著,高龄八十岁的欣古荣休监督克劳特勒(ErwinKräutler)主教阐述了圣召匮乏的严重性。他建议祝圣已婚男性,因为亚马逊地区众多团体一年只能领圣体一次或两次,「而圣体为基督徒是不可或缺的」。
圣保禄强调耶稣“本是富有的,却成了贫困的,好使我们成为富有的”(参阅:格后八9)。耶稣来到世界上“没有选择一种优越的生活,而是处于奴仆的状况”,隐身在“一个卑微的家庭”,做“匠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