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从人的内心深处,却不甘于接受死亡的残忍,所以,我们总是“粉饰死亡”,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或者用美好的期望表达死亡,如,驾鹤西去。
每个人都期望过喜乐的生活,每个人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努力寻找喜乐的方法。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分别就可以明白,外在的东西能使一个人“高兴”,而只有一个人或者超越人的神才能使人“喜乐”。
然而,基督徒对孩子们的期望却远超过社会潮流的辉煌与成功。
天主的有些言行可能不是我们的“期望”,然而,却是真实的天主。2、门徒们想要的“默西亚”主耶稣启示了一个“默西亚”,门徒却因着自己的生活目的和社会环境而“期盼”另一个“默西亚”。
天主将你造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他总在聆听着你的祈祷——并以无休止的爱和殷切的期望,作出他的反应。青少年的一段祈祷词主,请帮助我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临在的威力是何等伟大。
以上所引述的教会文件中指出了神父教会性存在的两大特点:1)神父是人类大家庭和教会团体中的一员,没有被召叫去离世索居,而是要生活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上,分享自己时代人们的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并成为建在山上的城和放在灯台上的明灯
我相信未来两岸三地需要更密切的合作,达成更多的共识来推出这样的一个版本,我相信这也是众人的期望。潘家骏神父:基本上我的立场和两位礼仪专家的立场是一致的。
故此,忙碌的玛尔大需要慢下来,这也正是主对她的期望,因为忙会让一个人的心智失去功能,并对周遭的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认知。这为我们今天的人而言,忙同样是我们面前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
公众总是期望把宗教的抚慰同样传递给那些在战场上服役的士兵们。公元742年,德国雷根斯堡(德国东南部古城)宗教会议首次正式规定,在军队中设立随军神父一职,但是禁止这些上帝的仆人携带武器或直接参战。
圣父教宗痛感于这个时代的天道衰微、世道沦丧,向普世教会乃至整个人类发出信德回归的呼唤,期望人类能够道德重建、良心复苏。天主创造了人,不是让人远离他,而是让人分享他的美好生命,不断地亲近他,归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