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的生活,每个境遇,都是主耶稣在陪伴着我们,在邀请我们跟随祂一起承行天父的旨意。跟随主耶稣,我们的每一个言行,都有救恩的价值和意义。
1946年,她在前往印度大吉岭的火车上听到了一个清晰的声音:“你要放弃一切,跟随祂进入贫民窟,在最贫穷的穷人中去侍奉祂。”德肋撒修女说:“我知道这是祂的旨意,我必须听从和跟随祂。”
他一生竭力跟随这位圣人向人们……传播福音。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全心专注于为教友听告解,有时,一天在告解亭中17小时之久。卡尔洛神父去世时年高90岁。
但他仍有着普通人的人性软弱:当遇着对切身安危的考验时,都会背弃自己多年跟随的师傅,否认自己心内多年扎根的信仰。从四福音中默观伯多禄,他是一位有话直说的人,说话不会“兜圈子”的。
会高兴原来跟随自己的门徒在认识基督后转而跟随基督。(参若一35-37;三26)若翰自认不是「新郎」,只是新郎的朋友,静候新郎的吩咐:「祂应兴盛我却应衰微」。
当生活中的“变态”比“常态”更多时,我们人都会在错觉中跟随“变态”。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活,有多少次我们也有失常的行为。
从咿呀学语,您三岁牵手父母进堂,到青葱少年,您的血液中浇灌的是信仰的种子;从步履瞒珊,到行走稳健,到祭礼服务,您从黄河岸边一步步迈出了跟随基督走向加尔瓦略山的美丽而又坚实的脚步。
祂在众多跟随祂的门徒中召集了十二位最普通的,且大多数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渔民而成为“宗徒”,为了将祂的救恩福音带给天下万民。
只有跟随祂学会了做人,我们才能“做王”。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提醒我们要做“内圣外王”的人。然而,他们所明白的“内圣”只是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却不了解人的灵魂,更不明白人的灵魂应该如何被“圣化”。
(谷8:27-35)通过这两个问题,主耶稣希望祂的门徒们能清楚表达自己所跟随的师父“到底是谁?”(1)人们说‘我是谁’?主耶稣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帮助门徒们醒悟当时的人,笼统地,对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