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的目的该当有助於各民族的相遇,而不是排斥和使人处於脆弱状况。教宗於是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在国际合作语言中引入爱的范畴是否有些夸张?
教宗指出,这个长子不仅不承认和接纳自己的弟弟,也不接纳慈悲为怀和慷慨宽恕的父亲,宁可选择孤立而不是相遇。
教宗提醒道,“促进相遇文化”意味著“要认可别人、增进互相间的关系和搭建桥梁”。唯有保持“鲜活的记忆”,才能走上未来的道路,努力帮助“儿童和少年接受教育,使家庭有住屋、劳动者有工作,农民有土地”。
最早的传教士们正是如此,他们聆听了上主的圣言,也“努力对祂的询问作出回应”,意识到他们“隶属的家庭远远大于那个由血缘、文化、宗教或特定团体所维系的家庭”。
“今天应把彼此相遇和对话的逻辑作为路径,把共同合作和彼此了解作为方法和准则。如此一来,就能为冲突的解决之道提供新范例,为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保护受造界贡献力量”。
他最近出版的新书《教宗方济各的生命之言》,力图用适合日本文化的语言来阐释他高度推崇的教宗方济各的宗座训导。新闻网11月25日本专程采访了森胜主教,向他询问当前日本的现况和青年的状况。
莫拉基神父表示,“如果你在周日午餐时,漫步在尼科西亚街头,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临在尤其明显。”塞浦路斯因其处于地中海的中心,“它在历史上一直是相遇、接纳及融合的交汇之处,今天依然如此。”
我们的社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极端个人主义带来的危机,使家庭成员之间变得像孤岛,加上现今的急促生活节奏、压力、社会和劳工的架构、自恋、对空闲时间的沉迷、对财务状况的不稳、对生命尊严的挑战等,以上都是「妨碍人们作出持久抉择的文化因素
无家可归者穷人的目光改变与他相遇的人的生活方向,但需要有勇气注视那双眼睛,然后行动起来,不是根据我们的需求或意愿,而是基于别人的所需提供帮助。这是教宗方济各第7届世界穷人日文告的思想。
听母亲说,为了减少“干扰”,文化不高的父亲每次都“躲”到楼上去打草稿子,然后读给我母亲听,内容增删后整理成文寄给我。父亲按耶稣的教导做人,特别知足,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