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教区露德圣母山圣堂始建于1928年,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落实宗教政策后,1986年在吉林教区已故李雪松主教的带领下,重建了圣堂。
文革期间造反派将祈祷所拆除。1988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批拨建堂用地约九分。当时教友虽有建堂心愿,但因故未能实现。
在父母的良好教育下,从小就稳重端庄,虔诚事主,尤其在文革期间,她为了信仰曾和父母一起忍耐他人的非难,却始终不背天主,忠于教会,在那艰难的环境不但保住了信仰,还蒙生了献身事主的志向。
他爸爸的老师在文革之前是个神父,同学都十分喜欢听他上的课,既有哲理又有风趣,于是就陪儿子一起找到神父,神父听后叫他替儿子买一包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围墙上钉一根钉子。
文革中该堂被工厂和群众占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逐步归还教会。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建筑本身严重受损,教会无法进行恢复。
那时,许多人将文革中藏起来的圣像、圣牌都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挂在客厅里,戴在身上。间或有人从香港、台湾或国外带来一枚圣牌或圣像,接受时那份神圣,保存时那份小心,真是认真啊!
不过,客观地说,50年来的宗教研究,在研究目的上的确存在着重大转向,简单地说,文革及以前的宗教研究,其基本目的就是为批判宗教服务;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宗教研究,更多地转向理解宗教本身,为发挥宗教在现代社会的积极功能服务
上学期间,正遇文革,虽然父亲是反革命富农分子,但是主给我信心和力量,不承认父亲是坏分子,更否认自己是坏分子的女儿,在老师和同学前一点也不自卑,不但不受歧视、不遭欺负,反而很尊重我。
就拿修会来说吧,与国外教会不同的是,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年轻修女入会的时候,完全从一无所知开始,即使有一两位老修女引导,由于她们也不知道梵二会议的精神,她们也需要和新入会的修女一同再得到培育,所以引发许多问题
文革后期,他举家又因“林副主席一号令”迁居农村,到落实政策时才得回城。他爱人认为他因为信教才遭受这么多磨难,一直不愿领洗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