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难怪这种泛滥而有害的暴力,也会戕害他们年幼的心灵,使他们天生的热情转为失望或愤世嫉俗,善良的本性变为冷漠与自私。
要这样做,聆听世上所有的女人和所有的男人的呼声:那些渴望发现福音喜乐和那些疏远的人的呼声;那些冷漠者无声的呼声;那些受苦者、贫困者、边缘人的呼声、被工作奴役的儿童、他们在世界许多地区因工作而被奴役;聆听破碎的声音
此外,穷人和弱势族群遭受不公义的对待、因追求享受而使人自私和冷漠的社会,以及战争的残酷,在在都使年轻人心中期盼圆满生活的希望饱受冲击。然而,天主了解人心,绝不会在我们茫然失措的时候舍弃我们。
探访一位长者,就是一次与耶稣相遇的行动,祂释放我们脱离冷漠与孤单。我们身为长者仍能怀抱希望德训篇称那不丧失希望的人是有福的(参阅:德十四2)。
麻风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人们的自暴自弃和别人对他们的冷漠。
社会上的冷漠,往往是从家庭的冷漠开始的。让我们一起来努力,爱你身边的人。 我们在做好事的时候是不是常常想到回报呢?善有善报是整个社会认同的道德原则,但是在修女们的词典中没有回报两个字。
去年夏天,在一个主日的《三钟经》中,教宗方济各以对耶稣语言的反思开始,对撒种者的比喻发表了评论。教宗说,耶稣使用的是一种直达内心的简单语言,相反,死板的神学则使用一种复杂的语言,使人们远离天国的奥秘。
没有说你读了几本书,也没有说你立了多少功劳,就单纯的问了我们几件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而恰恰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人都冷漠,有很多人都不喜欢去做的事情,甚至有时候去做也是一种形式化,而不是从内心里面,确确实实像耶稣说的那样
多一点智慧,少一点愚昧;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欣赏,少一点否定;多一点高雅,少一点庸俗。记:自古以来,人的信仰是必需的。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对此您有何看法?
正如我在《新千年的开始》宗座文告中所写的,这样的交谈「不能奠基在对宗教的冷漠上」(56号)。事实上,我们基督徒「在参与交谈时,应责无旁贷,清楚地为心中所怀的希望作证」(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