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坚持艺术家有自由在这两种美间做选择,他数度提到背后米盖朗基罗《最后审判》这幅画,并强调艺术家的自由。
你沉默地接受了审判,你无言地背负了巨木,一步步地走向那悲剧的高峰。千载光阴倏忽而逝,然而为你到底意味着什么?两千年了,你依然这样的被高举着。有多少人在你这里寻获了生命的真谛?
教宗告诫道,事实上,我们将按照自己在身体和精神上所行的慈悲之举接受审判,要知道基督亲临於每一位‘小子’身上。
他说,“利瓦蒂诺是位廉洁正直的法官,在为团体的服务中从不允许自己受贿,他努力做出审判不是为了判决而是为了拯救”。
教宗方济各1月23日在圣玛尔大之家的清晨弥撒讲道中表示:告解不是审判,而是与天主的相遇。天主宽恕那些向祂祈求仁慈的人,赦免并忘记他的一切罪过。 天主的工作是修和,这是一项美好的工作。
教宗本笃十六世接着说:「谁在乎自己已逝的亲人,他会以关怀和亲情寻求『给他们一种第二次的生命』」教宗深入补充说:「他会尝试面对那概念,即在生命的最后,对生前所有的行为将有一最后的审判,特别是针对那些阴暗点
我们是否知道,在世界末日时,我们会得到什么审判?考生按他们的成绩预测自己能进的学校和科系。
教宗接着引用他非常喜爱的《玛窦福音》关於公审判的章节指出,天主将按照我们对饥饿、口渴、坐监或作客之人的作为来审判我们。他说: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相反地,空谈将把我们带入虚荣,假装自己是基督徒。
但谁又敢说自己将来在天主的审判台前就是稳妥的呢?罪恶让人怕见天主的面,罪恶让人恐惧死亡。有一次看了一位女画家游历地狱的视频,惊悚的画面,以及与各类罪行对应的惩罚的确让人恐惧不安。
他们不会耻於触摸受伤的骨肉,知道我们众人将以此准则受到审判:我饿了,我在监里,我患病,你们看顾了我(参閲:玛廿五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