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有一种奉献需要感恩


2006-01-26 16:10:35 作者:孟素娟 来源:信德报(第254期)

点滴话生命

    生命的可贵在于生命的奥妙;
    生命的可贵在于生命的一次性;
    生命的可贵在于生命的脆弱;
    生命的可贵在于生命内在的顽强生机与活力;
    生命的可贵在于生命内在丰富的情感;
    生命的可贵系于生命的根源———至尊的天主。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的生活习性使我非常惊讶人体的各个器官,当肚子饿了,就是该吃饭了,吃饭时就会张嘴,嘴里就会有牙齿咀嚼食物,之后会咽到肚子里,在一定的时间里消化、排泄……周而复始。那时幼稚的我,总认为肚子里有人在操作着人体的一切活动,也因此使之井然有序,一旦人生病了,也就是肚子里的那人睡觉的时候。长大后,我渐渐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原来是天主的作为。  
    最近报纸上报道了几则自杀的事例,都是些年轻有为、富有朝气、充满光明前途的生命,怎样解释这一事实?是夭折,还是愚昧?然而他们大多还曾被称为天才,现在他们却成为昨天历史上的生活低能儿。自杀的原因也仅是因生活中的小小波折。在我刚步入社会时,也曾有那样的经历和感触,四面楚歌,处处碰壁,也因此而手忙脚乱,终日患得患失,甚至也曾动过和他们同样的念头。但在那时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动力是我的信仰,我只相信,我活着就是天主的旨意。我不为自己生活也要为那让我生活的天主而生活,将每分每秒的心跳都予以奉献。虽然没有圣人圣女们的高超意向,但我以坚定的意志巩固这一信念。后来,母亲的逝世对我的打击很大,但也使我更加地恭敬圣母。
    我无时无刻地不在履行着母亲的遗嘱:“孩子们,你们要多多依靠圣母,因为你们世上的母亲为你们只是头衔,许多事无能为力。天上的母亲———圣母才是大能的。”可以说我遵行了上主的旨意而活了下来,渡过了青年时的危险阶段。时至今年,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闲暇之余,我回忆几年的生活,如果不是信仰,恐难说是今天的我。中年的母亲早逝给年轻的我深刻的烙印是: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我要珍惜生命。翕合主旨的我,结果是从天主那里获得了丰富的生命———两个孩子。不难看出,在永恒的时空里眺望,在痛苦的情感中失去了母亲。在剧烈的产痛中获得生命。不要只看事物的单方面。在失去的同时,我们亦是在获得。相反,这丰富的生命的获得也是由母亲的转祷。这与耶稣所讲的一粒麦子的比喻相呼应。
    在小宝贝出生后的第七天。那时,天气稍稍暖和。我们忽视了室内的温度,因为是新生儿,孩子失去了体温。在紧张的两个小时的抢救后,孩子渐渐恢复。这件事使我感到内疚,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险些送了孩子小小的性命。它再一次让我体验生命的脆弱。同时,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乃是让我们付出自己的爱心,不管是孝爱还是关心,总是要尽心服侍身边的老幼。免得在我们失去时才知道自己该做的原来都没有做。该付出时,没有因而成为终身的愧疚和遗憾。
    本性的生命尚且如此,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灵性的生命更不能窒息。生活不是温室也不是无菌的玻璃罩。生命是由悲伤和欢乐,幸福与痛苦交织在一起的韧带。没有风雨的麦田不会有收获,同样,没有经历挫折与痛苦的人们不会成熟,只能是上述的自杀者。又像先贤们所说:“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没有痛苦的生活谈不上幸福,没有分离过又怎会珍惜相聚的时刻。人生亦是如此,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酸甜苦辣的融合,让我们怀着一颗坚韧不拔的耐心,以平心静气的中庸之道去体味品尝人生的硕果,然后,回味耶稣所说的,“人子不是必须先受苦,然后才进入光荣吗?”
    很多的实例告诉我们:人们的爱心是很自然的流露,这种爱不比天父之爱的丰富,如“信德”上所载的《孩子,你知道我有多爱你》。许许多多像这位慈善的父亲一样为了养家,为了使妻儿糊口终日奔波劳碌,风尘仆仆的样子。他们的肤色变的黝黑,他们的两鬓添了多少白发,然而,他们不在意,他们只要能看到家人高兴自己也就自然高兴。他们忽视了自己渐逝的容颜而看到孩子的成长是他们最大的安慰。还有很多为子女牺牲性命的实例很多。在这里让我看到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爱源自于天父对人类之爱。他是天父慈爱的缩影,也印证了天主子降生的十字架酷刑救赎人类的真实性,天父不但造生且无间断地呵护我们的肉身之所需所用微乎其微的一根头发。何况,我们超性生命。他更用了人性所不能做到的,以自己的心、以自己的体、用自己的血、用自己的肉,拯救滋养我们。所以我们众人已是救主十字架牺牲的赎品,我们的身心隶属于基督。为此,珍惜热爱自己的生命,不应只为自己,更为回报那曾经为我们付出大爱的天主。他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要向他吟唱生命的赞歌“主,我爱你”,以还报主爱之万一。愿天主永受赞美。

本文标题:有一种奉献需要感恩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