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超越时空的善与美


2012-11-13 16:07:21 作者:吴剑虹 来源:《信德报》2012年11月1日,39期(总第510期)

    1907年10月7日,年轻英俊的34岁法国教士阿纳托尔·盖斯丹 (丁神父)放弃了他在比利时的教师职业,在他父母位于法国北方小城里尔的故居告别了众亲人,于10月13日在南方的马赛港登上“太平洋号”邮轮。海上行程一万七千公里,历经 33 天,于1907年11月15日到达中国上海。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54年的传教生活。
    从煌煌青年,到老耄,漫长的半个世纪,远离故土,远离亲人,从欧洲精致的生活,一下子到20世纪初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这种巨大的反差是他要面对的,尤其是刚刚开始的时候。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很详细具体地描述了如何从最初的学习汉语,接触质朴的中国北方老百姓,到与他的“教民”融为一体,和他们吃同样的饭,穿中国式的袍子,拱手作揖,嘘寒问暖;如何刚刚来到乡亲们中间闻到奇怪的味道,自我劝说:会习惯的,到看到孩子们因不经常洗澡脖子上的黑黑的泥痕露出的无奈的微笑;如何从最初看到的一张张相似无表情的脸,到后来真切感受到这张张脸孔后面的真诚、友善和信仰。

丁神父和他的学生们
 
    20世纪初的华北大平原上,少树缺雨,他在一篇篇日记里,记述着与当地百姓一样的焦虑和企盼,每天都在祈祷,快下雨吧,再不下雨老百姓都会没饭吃的!他在任丘呆了很多年,与那个美丽的地方感情很深。在1932年9月23日的信中写到:“一次灾害蹂躏了我那可爱的任丘。本来,因为天气对庄稼很有利,热又潮湿,今年的收成被看好……在收割的前夕,大水吞没了那么好的庄稼。你们可以想象到,穷苦的人民有多失望啊!他们看着幼小的儿女们,自言自语道:‘这个冬天,我们给孩子们吃什么呀?’”
    他接纳他们的孩子,用从法国筹来的少量的钱办学校,他看到那些因缺食而黄瘦的孩子们在学校里两周就大变了样儿而欣喜;他也记述了他的教民们如何地爱他,几位赶了一百多里路来的教民,看到他咳嗽,说:神父冷,所以咳嗽。十几天后,他们送来了厚厚的棉被。在他进入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写给家人的信中这样描述:他(赵振声主教)对我像一个宠爱孩子的爸爸。
    我们在搜索丁神父词条时看到一篇记述丁神父的文章。一天中午,年已70多岁的丁神父路过某村,村民请他去家里吃中饭,神父说,吃过了。村民回去告诉烧火的老婆,老婆责骂他,这个时候,神父去哪里吃?快去追。村民追了一圈没有发现,想,神父70多岁的人了,不可能走这么快,正往家里走,发现神父在一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下啃干饼子。村民又痛又气,说,您这是为什么呀?我们再穷也有您吃的呀!
    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落泪,这种水乳交融,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今天我们抱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们更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难道物质丰富了人却更吝啬了?我们扪心自问:自己要多少才是够?拥有多少才能分给别人一些?物质上贫穷的人精神上也可以富足,物质匮乏的人也可以给予。互助互爱,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品质,今天的我们更应好好珍惜。我们也欣慰地感叹,生活在一个世纪前的丁神父给了我们一个样本:不论生活在什么年代,在怎样一个环境下,善与美都是可以超越国度、超越时空光照后人、启迪后人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丁神父在八十多岁高龄写给亲人的信中说:我现在真是中国人的胃了,冬天喜欢吃白菜和豆腐。此刻映入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身材高大的白须老者,安然地坐在冬日阳光照耀的屋子里的炕桌旁,如果不是他的高鼻碧眼,我们会以为这是一位年迈的中国乡绅。简单、整洁的房间弥漫着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息,这是一种历尽沧桑后陶然自得的泰然。
    这个画面不过是他进入八十岁,渐渐减少了工作后的一种状态,在这些书信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他在中国华北地区很多贫穷的地方传教时,经历的艰难岁月:冬天住在没糊窗户纸的房子里,风吹进来,就像睡在外面,白天,靠在屋里踏步取暖。雨季,一头瘦弱的毛驴载着他在没膝深的水里艰难地行走,有时不得不徒步趟着水走几公里。夏天的华北,持续高温无雨,他幽默地描述到:“我们日夜在淌汗,就像小黄瓜泡在了醋里。”玉米面饼子、冷咖啡,水煮白菜,偶尔乡亲们给他吃上一顿有几块肥肉或几个肉丸子的饭,他会从心里说:这已经很好了。
    他说,对一个传教士来说,上天堂是不需要豪华车的。
    丁神父是独子,他的母亲和姐姐、姐夫们非常爱他。临别的时刻到了,“大家聚在母亲的房子里说些别的事情,就是为了不流泪。”一封封跨越太平洋,行程一万多里,历时一个多月才能到达的信,传递着亲情和温暖。一代代,从与母亲、姐姐、姐夫们的通信,到与从未见过面的外甥、外甥女的通信,亲人间血脉相连,是万重山水、几千上万个日夜所阻挡不了的。“亲人的容貌模糊了,但离别时亲人的话语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去世了,我们还是她的孩子,她对我们的爱永远牢记。”
    丁神父在油灯下写下一篇篇日记时,不会想到你我此刻坐在书桌前捧读他写于大半个世纪前的东西,所以,他的文字是真诚、质朴和毫无造作的,这也是任何今天的作家乡野采风、闭门修为、电脑前苦思所不能得到的。我们翻检陈案,译者尺牍劳形,还原给我们一个世纪前的美文与情思,作为今人,我们读它,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人文,满足我们对知识、信息的渴求,我们更能越过这些文字,去喟叹人类如何在艰难、物质匮乏的年代互相理解和扶持,走过属于他们的一生;去赞美亲人间血缘的纽带不因时空阻隔而灭失,相反,靠着回忆、祈祷和尺素传情,跨越半个多世纪而历久弥新。“让回忆与祈祷把我们聚集在一起吧。你们看,这一切都过的那么快!生活不过是一部较长的电影,而我们都是电影中的演员和观众,重要的是演好自己的角色。”
    1961年,丁神父在中国辞世。他是留在中国并在中国辞世的最后一位外国神父。在他生病期间曾经精心照料过他的那些中国人,将他安葬在张庄教堂附近的山中墓地里。

本文标题:超越时空的善与美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