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专访《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作者华姿(二)


2011-07-13 10:29:32 作者:国际在线消息 张毛清 来源:《信德报》2011年7月1日,19期(总第450期)

    记者:我很好奇的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德兰修女是一位离你十分遥远的已故的外国人,什么原因促使你写这本传记的呢?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太可能,因为她离我们的生活那么遥远?虽然我们很敬仰她。
    华姿: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偶然,其实还是有其内在的原因。2003年5月的一天,作家徐鲁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他们出版社准备做一套20世纪的名人传记丛书,其中有一本德兰修女的。他说我来写最合适了。我当即就答应了。
    因为德兰修女是20世纪我最尊重最仰慕的人。如果我能通过我的劳动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杰出的爱者,这个奇妙的好人,那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幸福。虽然我知道我并没有资格领受这个庄重的任务,但我愿意借我微不足道的努力使更多的人认识她,了解她。而且我深信,这是一种召唤,一种爱的召唤。德兰修女用了整整一生来跟随这种爱的召唤,那么我,则要尝试用我的母语——中文,而不是某门外语的编译和翻译,把她带到我国读者的面前,作为我对这种爱的召唤的回应。
    所以我虽然是因自馁而忐忑,却还是接受了徐鲁的这番美意。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心态。我几乎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开始这本书的写作的。

    记者:为什么会惴惴不安?
    华姿:我怕我写不好啊。我怕我对她的认识不到位,我怕我不能准确地把握她,我更怕因为我的肤浅、狭隘,我灵性生命的幼稚,以及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所固有的局限,而曲解了她,或误读了她。

    记者:那么现在你是不是松了一口气?
    华姿:哦,准确地说,是松了三口气。书写成后,在出版之前,旅美女作家宁子在看了我发给她的电子文本后,给了很高的评价,并且当即决定在她主持的一家综合性文艺刊物上开辟专栏连载。另外,美国的汽车科学家张海燕博士在看了此书后,也评价说,这是一本杰出的书。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和文学素养,更有多年的信仰经验,而且他们在国外应该读过不少关于德兰修女的文章吧,所以,他们的评价让我松了一口气。
    第二次是前不久。在我这本传记上市前的三个月,另外有两本德兰修女的传记(引进版)上市了,虽然我的书稿在一年多以前就给了编辑,但还是比人家晚出来。看到这种情势,编辑很担心。但他们在研究了那两本书后,反而更有信心了。因为他们觉得我的这一本显然比那两本写得好。一看他们有信心,我又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都是业内的行家。
  第三次是看到样书后,我是真正地松了口气。的确是做得太好了,我是指书的形态,非常大气。我们单位的美编说,这是一本达到了国际水准的书。当然他指的是书的整体设计。

    记者:我想写作这本传记一定有很大的难度,首先你从哪里获得你所需要的资料?还有你如何准确地把握她?她是一个修女,不是一个普通人。你如何传达她的信仰?而不至于让人有“隔”的感觉?
    华姿:其实资料很有限。我外文不好,没法直接阅读外文资料,而现有的中文资料又很少。我的朋友冯海博士送给我一个德兰修女的VCD,虽然只记录了她的下半生,但给了我很多启发。诗人李建春在他所在的天主教会里为我找到了一本德兰修女的小册子和一本连环画。另外有个朋友送给我一本台湾出版的研究德兰修女的书。我自己又买到了两本关于德兰修女的编译版本,以及一本她个人的言论集。而作家余杰专门从美国带回一本德兰修女的画册,其中的图片为这本书增色不少。
  这些资料虽然很有限,但我很清楚,我只要能搜集到她一生中的大事记录就行了。其他的,我还必须依靠合理的想象,以及我对她的理解、认识和积极的参与来使之完整。我不能只是铺陈那些材料。如果把既有的资料铺排一遍,如果整个写作没有贯穿我对她的领会和认同,我对她的热爱与景仰,以及我的热情和灵性思考、体验,那么,这个写作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快乐的。
  诗人李建春在读完这本书后写道:“正是出于让我们了解这位传主的心愿,华姿尽其所能地搜集了德兰修女的生平资料,然后以罕见的激情写成了这部德兰修女的第一部中文传记。”“灵性价值固然为德兰修女的事迹言行所固有,但是如果没有华姿深刻的参与领会,决不能自动地流溢出来。”“这本书始于敬爱、了解和传播芳表的动机,而成于对爱的热切认同和赞美,而华姿的圣经和教会史知识以及长期的祈祷经验又不使这种赞美流于空洞和肤浅。”
     就是这样,必须要融入进去,带着自己全部的激情和信仰体验。所以,在读完手上的全部资料后,有整整三个月,我把这本传记的写作撇在了一边。我做了一些别的事,当然,我没有停止思考和学习,主要是指灵性方面的。一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找到那种感觉,觉得我大概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她了,我才正式开始写作。
        (有改动/待续

本文标题:专访《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作者华姿(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