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我所知道的徐家汇


2010-04-23 13:38:15 作者:陆云鹏 来源:《信德报》2010年4月10日,11期(总第406期)

    我出生在徐家汇孝友里(今太平洋百货),世代信奉天主教,祖籍在青浦淀山湖西畔的诸巷会。
    对徐家汇的变迁再熟悉不过了——只要一闭上眼睛,它的模样,一街一巷,一景一物都会在脑际浮现起来。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徐家汇的“徐家”是明代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科学家、大学士徐光启家族;“汇”则是河流的汇合,也就是现在成了肇嘉浜路的肇嘉浜和漕溪路的漕溪汇合之处,其具体所在叫土山湾。
    1607年徐光启因父丧还家守制,将天主教传入上海,徐家汇逐步成为传播福音的重要地区之一。1949年以前已有教友1万余人。在宗教、教育、科学文化、慈善事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
    徐家汇天主堂是当年徐家汇唯一的高层建筑,那一对如削尖了的笔般的塔顶,直入云霄,只要一踏上贝当路——现今的衡山路,便可以顺着笔直的马路遥遥望见它们。现在这里是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宽敞明亮,为东亚最大教堂之一。这座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极具艺术价值,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汇天主堂外景

    徐家汇天主堂于1896年开始筹建,盖起工棚,雕凿柱石,1904年动工兴建,到1910年9月落成,是年10月23日举行开堂典礼。教堂呈十字形,长84米,宽30米,中间阔34米,堂脊高27米,有两个钟塔,高57米,堂内原有三口大钟,钟声嘹亮,堂内有金山石雕砌的楹柱64根,原来除正中大祭台外,还有19座小祭台,台上都置有木雕图像,四周为图案像的花玻璃窗,唱经楼上还有一台用马达输气的大管风琴,琴声洪亮悦耳。
    现在的这座徐家汇天主堂未造之前,已有一座较小的天主堂,建于1851年,它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座按西方建筑建造的教堂,是一座秀丽的希腊式建筑,教堂正门前有四根圆柱,正门上方是个三角形的图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成为当时上海一座特殊的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常会有好奇的人们来参观。这座小堂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始胎堂。后来作为徐汇中学教友学生的宗教活动场所,可惜这座秀丽的旧堂已不复存在了。
    来中国传教的法国巴黎省耶稣会的总院也设在徐家汇。耶稣会士的特长是做学问、办教育事业。1850年创办“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是我国西洋办学最早的学校,早期引入西方的科学文化,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开我国早期西方科学文化教育的先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历史告诉世人:徐汇中学自创建以来,“科学”“强国”一直是其办学的传统主流,因造就了以马相伯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精英、民族脊梁而蜚声海内外,可谓是“徐汇出人才,成材在徐汇。”
    1867年创办的“崇德女中”后改名“徐汇女中”,是当时沪上的贵族学校之一;1903年创办的“震旦大学”,后于1908年迁至卢家湾新址,是世界著名的耶稣会大学之一。此外,1904年创办的“启明女中”,1914年创办的“类思小学”,1920年创办的“徐汇师范”也是中国较早的师范学校。这些大、中、小学校都在徐家汇地区。
    耶稣会神学院、徐汇总修院都是培养本地神职人员的学府。有志终身为传教服务的男青年,一般高中毕业后,进修院学习文学、哲学、神学,十年寒窗,才能晋升铎品。
    在徐家汇还有“圣母院”、“圣衣院”、“善牧院”等女修院,她们按各自修会的要求,为传教事业服务。
    徐家汇的科学文化事业早已有目共睹,天主教会创办的“徐家汇藏书楼”更是闻名中外,藏书楼自1847年起建立,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首座采用近代藏书设施的楼房;书房里书架的布局,据说是参照梵蒂冈图书馆书房的样式建造的。馆内藏书非常丰富,多珍贵版本,比如16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欧洲最早的中国地图专著《中国新图》;1723年意大利人编著的《汉字西译》的抄本;1711年布拉格出版的比利时人翻译的中国六部古代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小学》等等。一幅1797年在伦敦出版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图,气势恢宏。在收藏的旧外文文献中,1515年至1800年初出版的西文珍本计1800种2000余册,而其中的汉学著作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是研究中西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欧美汉学等的珍贵史料。这些文献的收藏可说内容丰富,门类齐全,语种众多。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法学、数学、天文学等各门学科;其语种包括拉丁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20种语言;其较高的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体现了“藏书楼”资源的丰富内涵。


闻名中外的徐家汇藏书楼

    “藏书楼”的另一个宝库是收藏着92种绝大部分都是在上海出版的外文报纸。近代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陈列在最醒目的报架上。这份创刊于1850年8月3日,终刊于1951年3月31日的百年老报,默默承载着洋人眼里的中国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所保存的上海的“申报”,从创刊号起到上海解放时停刊,都齐全无缺。


1873年在徐家汇创建了“气象台”

    在徐家汇,1873年创建了“气象台”,为中国和远东地区的气象中心。外滩洋泾浜口的“气象塔”是该气象台的发布点。“天文台”原是气象台的天文部,1926年10月被世界天文协会定为世界三个地球经度测量基本点之一。徐家汇测定的时间能决定每个人手上手表的精确度。1867年创办的“博物馆”,收集长江流域的动植物标本,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30年迁到卢家湾。在文化出版方面,1887年创办的“圣心报社”是中国天主教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1912年创办的“圣教杂志社”是当时中国天主教最大的杂志社。
    徐家汇的慈善事业极负盛名。1864年在徐家汇土山湾创设了孤儿院,专收6岁至10岁的孤儿,“衣之食之,教以工艺美术,其经费由中西教民捐助。”孤儿略大,能自食其力后,“或留堂工作,或出外谋生,悉听自便。”(《徐汇纪略》)在创办孤儿院的同时,还创办了土山湾工艺厂,先后设置有木工部、五金部、印刷所、照相馆、画馆、中西鞋作等。由中外神职人员传授技艺,组织生产,产品对外销售,藉以自养。
    从起初的创设孤儿院到创办工艺厂,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中国近代不少新工艺新技术皆发源于土山湾。土山湾画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的传授机构,从式样、方法上已具有前所未有的完备机制,使得欧洲油画以完整的技术体系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画馆延续数十年,经久不衰,涌现了张聿先、徐咏清、张充仁、刘海粟、徐悲鸿等名闻中外的画家,土山湾画馆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孤儿院的印刷部发行所对外称土山湾印书馆,先以活体铝字印刷,后使用石印工艺,是中国最早用石印术的场所,它的铜版、珂罗版和三色版等制版技术在沪上居领先地位。


1864年在土山湾孤儿院开设的中国第一个西洋画传授机构——土山湾画馆

    随着事业的扩展,到20世纪初叶,逐渐形成了以土山湾为中心,方圆1.5平方公里的天主教社区,成为近代中国最具规模与影响的西方文化传播源。
    所有这些都是我记忆中的徐家汇。如今,漫步徐家汇,这里已发展成为沪上的重点商业区之一。徐家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使人欣慰的是,原先挡在大教堂前的那一片老房全部被拆除了,改建成广阔的草坪和花坛。现在,人们只要站在漕溪路边,整个教堂的雄姿就呈现在眼前,而再不是过去那样缩在徐镇路的里面,只能从衡山路上遥望它的一双塔尖。事实上,现在高楼林立,徐家汇教堂连塔尖也被掩没在楼群中,但徐家汇的历史大家总不会忘记。

 

本文标题:我所知道的徐家汇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